正文 第八章 見義勇為,踐行正義(2 / 3)

戴俊用帶著鮮血的英雄行為告訴我們,“平安”二字是如何得來,用寶貴的生命告訴我們,“和諧”二字該如何鑄就。

有了正義,人民才平安。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把心底的正義彰顯出來,逐走令人心寒的冷漠,把平安的基石打造得更堅實。

“采訪時多次落淚”

昨天,跟隨戴俊的靈車一道來到江蘇阜寧的,還有許多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他們大都從戴俊出事就一直跟隨采訪報道,在他們的眼中,戴俊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西安電視台專題部記者張戈說,剛開始介入報道戴俊,她以為是一起普通的見義勇為的舉動:“但隨著采訪的深入,很多次都掉下眼淚!”

張戈說,她采訪的每一個認識戴俊的人,包括生意夥伴、員工等,都是毫不做作、毫不掩飾地稱讚戴俊是個“大好人”。張戈說,在戴俊出事前,他隻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甚至所住的小區都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但在他見義勇為的事跡傳出後,許多人都自發地來到靈堂吊唁英雄,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小孩。他們都在靈堂前為戴俊畢恭畢敬地上上一炷香,緬懷英雄。

張戈說,最感人的還是在戴俊遺體被從西安運回江蘇那天。得知消息的西安上萬名市民自發地前來送行,幾十名網友也相約駕車前來,靈車經過時,車輛一齊鳴笛,為戴俊送行。

尊老愛幼,助恤殘孤

尊老愛幼美名揚

人人都說,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做子女的基本的做人原則。老港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部部長、共產黨員朱正官同誌就是這樣的一位好孝子。

記得那是2009年的7月,他的母親因咽喉部不適,去上海腫瘤醫院就醫。確診為食道癌中晚期,必須立即住院治療。而那段時間他的工作又特別繁忙,家中父親自從5年前第一次發生腦梗塞以來,5年間已經3次複發,在家也需要有人服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把父親安頓好以後,他和弟弟倆人一天隔一天地跑上海,哪怕再忙再累,他都準時出現在母親的病床邊,喂飯遞水,穿衣洗臉,事無巨細,直到兩個月後,母親結束了三個療程的化療回家。

回家以後,因為母親是一位勤勞樸素的農村婦女,她以為自己的身體已無大礙,忙這忙那的。朱正官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強迫母親放下手中的一切,安心在家靜養,自己則承擔起了父母的一切生活起居瑣事。白天忙完了自己工作上的事情,晚上下班回家給父母洗衣燒飯等,並且在父母的房間內搭了一個鋼絲床,每晚陪伴在父母身邊,直至母親2010年9月去世。臨終前,母親說下了感人肺腑的話:我這一生有這兩個兒子,我心滿意足了,希望你們在以後的日子裏把你們的父親照顧好。

母親的話他時刻牢記在心中。是呀,父親孱弱的身軀已經承受了太多的病痛折磨,長期的老慢支加上4次腦梗塞,使得老父親基本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白天需要有人看護,而他央親戚托朋友,總算找到了一名符合老父親心願的保姆。他說:錢是身外之物,隻要父親開心了,就是我心裏最踏實的時刻。

今年的6月份,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醫院裏下了幾次病危通知單。他對醫生說:你們盡力搶救,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挽救。在父親生命最後的半個月裏,他幾乎沒有一夜合過眼,沒有洗過一次舒心澡。他根據長期服侍父親積累的經驗,幫父親洗澡,翻身,進食,直到臨終父親身上沒有一點褥瘡。連醫院的護士都說:像你們這樣耐心細心服侍老人的,我們還是第一次碰到,真是難得。

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女兒也耳濡目染。從小尊敬長輩,關心爺爺奶奶,第一次拿到工資了,首先想到的就是給爺爺奶奶買禮物。平時休息時間,總會跑到老人跟前噓寒問暖。即便現在出嫁了,對公公婆婆也是尊重有加,和睦相處。

現在,在我們老港鎮大河村,人們都在說:朱正官孝敬父母的事情,是我們每戶人家都值得學習的好榜樣,是我們大河村的驕傲。

孔繁森逸事

一、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裏,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裏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裏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節假日隻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夥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

二、救護老人

孔繁森早年在部隊醫院工作,精通醫術。每次下鄉前,他都要買上幾百元錢藥,為農牧民治病。一次,有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肺病發作,濃濃的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垂危。在沒有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孔繁森就用聽診器的膠管親口將老人的痰一點一點地吸出來,救了老人的命。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走進一個房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腳因燙傷潰爛發炎了,便打開隨身攜帶的藥包,為老人擦洗塗藥,又輕輕地用紗布包紮好,還把自己穿的灰色風衣脫下來送給老人。臨走時,他又掏出身上僅有的30多塊錢塞到老人手裏。老人感動得直掉眼淚,口中不停地重複著三個字:“活菩薩,活菩薩!”

三、幫助孤老

有一次,孔繁森來到村裏一戶牧民家。那是一棟低矮的土坯房,屋裏住著一位年近80歲的孤寡老人。孔繁森雙手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說:“波啦(大娘),地委派我來看您老人家啦!”

聽說是地委書記來了,老人抱住孔繁森的胳膊哭起來了。孔繁森意識到了什麼,就隨手拿起身旁的酥油茶壺,一搖,空的。再一細問,老人已經有8天沒喝酥油茶了。

孔繁森又來到一戶人家,這裏住著一個名叫單增卓瑪的老人,老人偏癱,臉色蒼白地側臥在一張沒有褥墊的破床上。老人見有人來,掙紮著爬起來,頭磕著床沿哭著說:“求求你們了,我病了好些天,沒有人來看我……”孔繁森連忙握住老人的手,流著淚說:“大娘,我來晚了,讓你老人家受苦了……”

孔繁森當著老人的麵,厲聲質問當地的幹部:“你們還像共產黨的幹部嗎?我們共產黨人把自己比做人民的兒子,可是,哪有自己吃得肥肥胖胖不管人民的兒子?”他責成當地幹部立即辦好三件事:一是速派醫生來給大娘看病;二是三天內給老人做兩床床墊,毛氈要加厚的;三是趕快解決兩位老人的生活問題。

從此,兩位孤寡老人的事,一直掛在孔繁森的心上。他經常托路過那裏的人給兩位老人帶去麵粉、水果和錢。他還專門給卓瑪老人送去從內地買來的治療偏癱的藥。後來,孔繁森再次去看望兩個老人時,卓瑪老人已能站起來了……

四、孝敬母親

孔繁森一心牽掛著阿裏地區的人民,卻無法顧上遠在萬裏之外的他自己的家庭。誰沒有爹娘和妻子兒女啊!他的老母親已經90歲了,他又是個孝子。孔繁森第二次去西藏之前,心想,此去山高路遠,一走就是三五載,萬一老母哪天離開人世,臨別母子不能見最後一麵,該有多傷心!他真不忍心拋下年事已高的老母啊!但自己是國家幹部,是公家人呀。臨行前他雙膝跪在老母麵前,抱住娘的雙腿失聲哭了起來。娘慌了,問道:“這是咋了?”孔繁森哽咽著說:“娘,兒要出一趟遠門。”娘問:“去哪兒?幾天能回來?”孔繁森擦幹眼淚說:“時間不長,是去北京學習……”孔繁森就是這樣瞞著老母,踏上了赴西藏任職的征程。

莫小蘭

莫小蘭,開平市龍勝鎮棠安村村委會婦女主任。1979年初,莫小蘭經人介紹,認識了龍勝鎮棠安村的蘇詩賢,她了解到蘇詩賢為人純樸、工作踏實,便於該年年底和他辦理了結婚手續。1992年棠安村成立了幼兒園,由於莫小蘭一貫表現良好,群眾一致推薦她到村幼兒園工作,她勤勤懇懇,一教就是11年。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她不忘追求進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由於她思想作風正派,樂於助人,積極為群眾辦好實事,1994年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99年5月,經民主選舉,莫小蘭當選為棠安村委會婦女主任。雖說這隻是一個“小官”,但莫小蘭卻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上任幾年來,她積極主動宣傳國家計生政策,主動找計生對象談心,使大多數計生對象自覺落實“四術”措施,棠安村委會計生工作每年都達標。同時,她還熱心幫助群眾,為群眾辦理出生證、計生證、未婚證等。家庭糾紛,妯娌、婆媳關係不和,是當前農村的一大問題,這也是婦女工作的一個重點。莫小蘭任村委會婦女主任以來,她給村中的不少家庭解開了不少“結”。棠安榮村蘇某兩妯娌,因為住房問題發生了口角,其中一方還被趕出家門,幹戈一觸即發。莫小蘭知道這事後,主動找到蘇某家人了解情況,耐心勸解,最後終於使這一對妯娌冰釋前嫌,和好如初。又有一姓龍的兩婆媳,為了家庭問題鬧矛盾,互相爭吵,關係搞到非常緊張。莫小蘭知道後,就經常到她們家中去做工作,經過她的耐心勸導,婆媳間的矛盾終於慢慢消除,現在婆媳倆關係融洽,家庭和睦。村中人人都稱讚莫小蘭是專解“心結”的開鎖人,是廣大婦女的貼心人。

莫小蘭不僅工作積極,順民意,得民心,在家庭裏也是一位好大嫂、好媳婦。她當初結婚來到蘇詩賢家時,家裏經濟條件很差,上有多病的公公婆婆,下有兩個未成年的小叔和一個小姑,七口人擠在一間隻有40多平方米的平房裏。由於公公長期患病吃藥,家裏負債累累,於是,她向娘家借了銀元,買了一輛舊手扶拖拉機,隨丈夫每天起早摸黑到台城為人運輸沙石以維持生計。有一次,剛好是遇上天氣較寒冷,又加上刮風下雨,莫小蘭坐在手扶拖拉機裏冷成一團,丈夫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勸她買件衣服防寒。然而,她卻背著丈夫給公公婆婆買了禦寒的衣服,回到家裏後,她的手足冷得麻木了,而公公婆婆穿上媳婦新買的衣服感動得熱淚盈眶。1995年,經過她和丈夫的幾年辛勤勞動和勤儉節約,家庭經濟有了好轉,完全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居住環境,但她並沒有為自己打算,而是把新建好的樓房讓給兩個小叔用,自己卻仍然住在原來40多平方米的平房裏,剩下的錢也全花在兩個小叔和小姑的婚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