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采訪線索
世界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作為把關者的記者,如何從大千萬象的世界中尋找到值得報道的信息?采訪線索即是新聞報道的一個參考方向,是確定選題的具體指向。
一、采訪線索定義
采訪線索就是新近發生和發現的或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的簡明信息和信號。
線索不等於新聞事實和報道。它的特點是比較簡略、籠統,而且沒有細節、過程,最多告訴記者一個片斷或一個由頭。
二、采訪線索的特點
1.采訪線索以某種客觀事實為基礎
采訪線索不能憑空想象,主觀捏造出來,而必須以某種事實為基礎。作為采訪線索的事實,從時態上講,可以是已經發生的,也可以是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這些事實都可能成為新聞線索的依據,記者采訪的線索大多是以新近發生的事實為依據。
2.采訪線索的表現往往是簡單的,零碎的,不完整的
有些采訪線索的內容很詳細具體,不僅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過、原因等完整的新聞要素,而且有生動的細節,記者采訪核實之後獲得的材料並沒有超出新聞線索所提供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大量的新聞線索是比較模糊、零碎的,有些線索甚至是與新聞事實完全相反。
3.采訪線索具有突現性,稍縱即逝,沒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很難把握
采訪線索往往隻是一個簡單的信號,具有不穩定性和隱蔽性,隻有記者具備了深刻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和高度的新聞敏感才能從眾多的事實中發現采訪線索,從而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有經驗的記者是善於從別人發現不到的線索追蹤出有價值的新聞,從別人看不到的角度挖掘出有深度的新聞。比如“抗洪中引出的計劃生育問題”、“個人消費公款買單”等節目都是在隱性的采訪線索的基礎上獲得延展形成報道。
4.采訪線索的可信度小,變動性大
新聞線索往往隻是直觀的感性的東西,隻是事物的某些表象,還遠遠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有些采訪線索可能引導出重大的新聞事實;而有些采訪線索並不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隻是一般的材料而已;有些新聞線索隻是道聽途說,子虛烏有的東西;有些新聞線索還可能引導出另一條更有價值的重大新聞。因此需要記者進行調查研究之後,通過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形成新聞報道,否則就可能造成新聞失實。比如策劃人餘仁山在《解密〈新聞調查〉》一書中列舉了這樣的案例:當時接到一條線索,那條線索說:山東省蓬萊市,有一個70歲的老黨員,連續十幾年上訪,告村裏的腐敗問題,但一直沒有引起上級的注意,沒有人理會他。在山東省開兩會前夕,這個老黨員準備再次到省會去告,就在要走的前一天晚上,他被人槍殺在家中。線索還說:經過調查,是村支書雇凶殺人,村支書被抓起來,據說在他家裏搜出了槍,還搜出了五百多萬。又據說事後不久,村支書花了三百多萬把自己給買出來了。
當時看到這個線索,很興奮。看一下關鍵信息,70歲老黨員,十多年堅持上訪,再次上訪前夕,被槍殺在家中,村支書雇凶殺人,村支書家中搜出巨款,村支書被抓又用巨資把自己買出來。如果此事屬實,如果能找到證據,如果拍攝可行,那會是一個絕對有“猛料”的調查性報道。
我很快就去當地做前前期,但是一調查,發現有問題。也不能說事情完全虛假,但我們拿到的線索中間很多信息是市井傳言,子虛烏有。
首先,最重要的證據,打死人的槍就有問題。當時確實是在村支書家搜到了槍,但公安部門證實,由於口徑等各方麵不符,村支書家的槍不是打死老黨員的那一支。即使普遍認為是他殺的人,但沒有證據,誰也不能下定論。
第二,村支書花錢買自己出獄這個說法也有問題。當時情況是沒有證據才放他出來的。
第三,從他家中搜出五百萬的事情,我們從公安局到檢察院到法院,相關案卷全部調出來看,清單上根本沒有搜出五百萬的記錄。
經過前前期調查,最關鍵的幾個事實都沒有辦法驗證,我們認為這個選題沒有辦法做,回來完成前前期中止報告,這個題就正式終止。中央電視台製片人梁建增曾說,《焦點訪談》節目選題中,大概有10%是在采訪中發現設想與新聞真相不符合後而放棄的。
5.采訪線索不是新聞事實本身,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采訪線索往往隻是冰山的一角,而真正的新聞事實是隱藏在海麵下的冰體,比如《焦點訪談》“追蹤礦難真相”最初頭緒全無,最後卻挖出當地政府瞞報真相。而有的采訪線索猶如一塊浮冰,毫無新聞價值可言。這就需要記者在具體的調查與采訪中作出判斷,否則可能造成假新聞,比如北京電視台的“紙包子”事件。《紙做的包子》假新聞的編導訾某在欄目組選題會上提出,曾接到過群眾電話反映“包子有摻碎紙”的問題,這條線索引起欄目製片人的興趣,於是被確定為專題選題。訾某在北京四環路一帶調查,始終沒有發現“紙包子”的現象。但欄目主編以時限為由,催促其抓緊拍攝專題節目,訾壓力很大,於是,忘記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的鐵律製造了這條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