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楊瀾經常會列舉她自己在節目訪談中的一個案例,以此展現人性故事在電視報道中的重要性。楊瀾1998年在美國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進行了訪談。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10歲前從沒讀過書,就在家裏放羊、養豬。10歲的時候他姐姐找到一個在教會學校讀書的機會,就想讓弟弟到香港去讀書,而他父親對獨子要遠行不大願意,因為男孩大了可以幫忙幹農活,但他媽媽卻非常堅定地要送兒子去讀書,這一走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父母在後來的大饑荒裏都活活餓死了。“我主要問他為什麼從來不回老家河南,她就談到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母親——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給他做了兩個饃,給他做了兩雙鞋子送他到外麵念書,當時他不願意去,他的母親就說你放心去,等到明年夏天收麥子的時候就回來了,但是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沒有再見到爸爸媽媽,都被餓死了。後來我問他,如果當初你媽媽沒有把你送出來,今天的你會是什麼樣的,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覺得也很打動觀眾,他說我不是這麼想的,如果我沒有出來的話,我的父母也許不會餓死。這個回答非常具有傳統人道的力量,這種世界上最親情的表露,要比采訪諾貝爾獲獎者怎麼樣費盡心機成功了有意義的多。所以這一集得到的反響非常好。”
二、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
1.“3C”原則
西方電視新聞報道中遵循一個“3C”原則,即“Comopelling Central Character”,意為“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在這裏中心人物是一個概述,阿爾·湯姆金斯指出,實際上在報道中,中心角色通常是一個人,但有的時候也可以是一些事物,比如老教堂、墓地等一切能夠激發起觀眾情感的形象性元素……中心角色的設置是節目傳達信息、講述故事的重要機製。電視報道“要有人物驅動的戲劇化故事”,找到一個強有力的講故事的人物,盡快地在屏幕上放一張臉,而這張臉必須能夠生動地講述故事。
下麵我們來看看紀錄片《再說長江》中“水火山城”一集的結構方法。“水火山城”這一集著重突出長江上遊的重要城市重慶的種種稟性和文化性格。節目以重慶城市這個敘事主體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卻是從“人”的故事來賦予重慶以“人”的性格。整個節目從四個中心人物著手:
李曦——一個曾經在《話說長江》中出現,如今已是一家圖文廣告公司職員的普通人;李娜——一位喜歡時尚的在校女大學生;尹明善——民營企業家,經曆坎坷、中年起家的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蘇興蓉——民營企業家,重慶“蘇大姐”火鍋飲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從這四個人物,編導突出了重慶的變、重慶的美麗動人、重慶的打拚精神以及重慶辛辣火爆的飲食習慣、人文性格。這些人物的個案故事一下子使重慶這個城市變得生動而豐滿。正如其題目“水火山城”所傳達的意蘊一樣,節目把重慶麻辣生猛、剛猛霸氣等粗獷的一麵,與美麗動人的一麵這兩個看似矛盾實則水火交融的特點凸顯出來,可以說,城市因人而生動、因人而性格彰顯。
下麵我們來看看《水火山城》的開頭,其開頭是這樣結構的:
鏡頭:《話說長江》影像資料,在重慶唯一的跨江大橋上跑步的小李曦。
解說詞:20多年前,李曦11歲,是重慶少年體校的學生。作為居住在長江大橋邊的孩子,在重慶這座當時唯一的跨江大橋上晨跑是他每天的功課。
鏡頭:長大後的李曦奔跑在大橋上……
解說詞:20多年後,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重慶南岸區的長江邊,兒時在大橋上晨跑的習慣,也一直保持下來。
鏡頭:重慶的鐵路、街景……
解說詞:這是李曦生活的城市,一座以山水作為懸念的城市。城市的厚重曆史在這千回百轉間,留下3000年的歲月年輪和眼前這座繁華都市。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鏡頭:李曦工作場景。20多年後,李曦在重慶市中心的一家圖文廣告公司就職。作為測繪局下屬的廣告公司,它的工作內容與新重慶的行政區劃密切相關,李曦的工作就是根據迅速變化的重慶主城區和郊區的經濟、交通和旅遊點製作出最新的地圖來。
同期聲:李曦:1982年這張圖當時隻有渝中區渝中半島這一塊,像南岸區大概就隻有邊上這一點。1989年的圖就不一樣了,像南岸五小區這些全部都出來了。最近,2005年,整個這一塊,就感覺目前的這個圖都裝不下了。
鏡頭:重慶市地圖。
解說詞:1997年,重慶成為中國的第四個直轄市。之後,它在令人不可思議的高速中變臉。8年後的重慶,城市以每年25平方千米的速度迅速擴展,人口以每年40到60萬的速度向城市化過渡,現在的重慶是另三個中國直轄市總麵積的2.4倍,重慶版圖的翻新,已縮短到每3個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