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線報道的技巧
1.精心結構報道的開頭
中央電視台記者白岩鬆在直播前,通常會花50%的精力去準備開頭10%的內容。一般來說,報道開頭應該具備記者與現場的位置、事態的進展等要素,以體現記者在現場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2.保持冷靜、沉穩的心態
CNN在招聘出鏡記者或主持人的時候,通常讓主持人播一段稿子,在被試者播出的過程中,突然中斷提示器。有的被試者會突然不知所措,而有經驗的人會隨手拿起桌上的稿件,正常播報。這就是主持人或現場出鏡記者所需要的臨危不亂的狀態。
出鏡記者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在現場連線報道時,要有臨危不亂的處事作風,要保持微笑或者冷靜、從容的神情,切忌木訥或者不知所措的表情。
連線報道經常會遇見技術問題、現場問題等不可控因素。這需要記者始終保持一種沉穩的姿態,以靜製亂。一般說來在直播連線報道時會出現以下問題:
(1)記者報道語言出錯,怎麼辦?
江蘇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記者王小蓓談道:“沒關係,糾錯,把自己的失誤‘說破’,就是最保險的辦法。那種指望用第二個錯誤去掩飾第一個錯誤的隻能使自己越來越被動。2003年在抗洪現場做直播時,晚上隻要燈光一亮,就會有無數飛蟲直往你臉上撲。有一次筆者在連線中,剛說了半句,一隻大飛蟲就衝進了嘴巴,還沒來得及吐出就被下意識地咽了下去,噎得足足三四秒都發不出聲音。隨後,筆者向觀眾作了解釋。同時,也順帶出廣大幹部群眾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日夜搶險,比較自然地化解了尷尬。”順其自然,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麵對現場的情況,恰恰能把現場的質感傳遞給觀眾。
(2)受現場環境幹擾,記者出現了思維停頓導致語言空白的狀態,怎麼辦?
這種情況下,記者更應該保持冷靜,因為這種停頓在直播的畫麵中隻有兩三秒鍾的語言空白,記者如果迅速調整狀態,接上語言,不會出現大問題。
(3)通訊中斷後,如何處理?
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在沒有人叫停之前,現場記者必須繼續報道,直至收尾結束直播。或者在直播中直接說明,提醒導播記者所遇到的麻煩,以便得到及時幫助。
同時,在連線時要保持一種始終麵對觀眾的姿態,尤其是在連線的開始和結尾要留有餘地,應該在確認連線完全結束的情況下才放鬆狀態。不要等回答一結束記者就放鬆警惕,自由行事。目前,中國電視直播連線才剛剛起步,演播室主持人和前方記者都在從過去的錄播狀態向直播轉變,經常在直播連線的開始和結尾處出現主持人與記者的銜接問題,這是尤其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3.把握敘述技巧
在連線報道中,記者對報道內容和語言的組織有幾要點:
首先是把握話語走向和思路,而非具體詞彙和語句。有時候,事先寫下來的內容對自己反而是一種束縛。可以在采訪本上寫下要點與內容提綱、思路,在報道中去舒展出來。
其次,把大段的內容化整為零,與演播室主持人進行多頻次的交流。在事先與主持人的溝通中可以向主持人說明現場報道的主要信息點。在連線中,通過與主持人的提問與回答把信息傳達出來。
第三,同非直播的報道類似,記者的報道內容要有現場依托,有細節。“直播語言越是空洞,出錯的危險就越大”,在必要時,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物件。
第四,適當複述,增大信息量。連線記者可以對自己在現場的所見、所聽、所感做適當的場麵複述,以供演播室記者判斷,提出針對性的新的問題,形成交流。
4.與主持人保持密切的溝通,信息暢通
在連線報道前和報道中,現場記者與主持人良好的協調與溝通是保證報道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在連線前,記者應把自己掌握的現場情況向後方演播室做簡要說明,使主持人就提問和連線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連線中,記者首先要與主持人之間建立信任感。從出鏡記者來說,要把主持人的問題聽清楚,在有些情況下就主持人的提問習慣說一些口頭禪,比如“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我想問的問題”等等。這樣的做法能夠使前方記者與主持人形成默契,同時,也為前方記者的回答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連線報道中,前方記者最大的一個顧慮是直播信號什麼時候切到記者這方,即記者什麼時候處於麵對觀眾的狀態。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技術手段來實現:
(1)電話橋——前方記者與演播室主持人信息交流的通道。因此,記者要保持耳麥的暢通、在必要的時候要準備多套連線工具、比如備用手機、海事衛星電話等等,保持與主持人、演播室的信息暢通,這是前方記者的一個定心丸。
(2)PGM——反送到電話橋裏的音頻係統節目聲。記者可以根據它判斷報道的進行走向。不過這需要技術人員進行“減一”處理,否則,直播時記者的耳機裏將會出現自己延時若幹秒的聲音,這會對記者的現場報道產生嚴重幹擾。
(3)攝像機開機指示燈。在沒有電話橋的情況下,攝像機開機指示燈就是信號是否切到前方記者的提示。
(4)EVS——硬盤收錄係統,它可以對收錄的畫麵任意回放和放大,依賴此技術,可以要求導播對傳回去的關鍵畫麵進行處理。記者可以在現場直接看著插入的畫麵進行解說,製作VTR短片。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洛杉磯分台記者李若介紹,在美國直播現場,記者已經普遍采用在現場解說由演播室傳回的畫麵。這對記者的現場即興解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5.對直播現場環境背景有充分的預測
直播連線報道尤其要注意現場環境、背景因素的突變。在連線報道中,除了強調記者與事件現場的聯係外,還要注意盡量選擇安全、可靠、能使報道順利進行的報道環境。比如,2008年9月14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緊急新聞的形式報道了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該新聞是以在直播間與趕赴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雷曼公司總部的CNN現場記者直播連線的方式播出的。當現場記者在播報新聞時,站在記者身後的兩名身份不明的男性作出了相互愛撫的舉動,現場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似乎也很不安,曾數次用眼角掃視兩名男子的行為,CNN立刻把畫麵切換到了直播間。
這種突發因素當然不是事先能夠預測到的,屬於不可控範圍。但是,由此,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即記者要盡量對連線報道時的情況作出預測並設計出多種應對方案。比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在一次火災事件的報道中,正當記者準備在現場做連線出鏡報道時,突然有一個男子出現在鏡頭裏,他開始和記者不停地交流。現場記者察覺這名男子有異常舉動,於是事先做了一個出鏡現場報道的演練,果然在記者正在進行報道時,這名男子在記者身後做出了不雅的舉動。記者於是決定改換報道場景,避開這名男子。
6.以現場信息為主導
直播連線報道以演播室控製為中心,以播出要求為核心。但是,對於新聞事件信息,應該以前方記者為主導。而作為前方出鏡記者,應該以現場信息為準,以記者所觀察、所體驗到的信息為中心。在主持人對前方情況不明確的情況下,前方記者應該努力說服主持人,跟著現場信息走。
電視新聞直播外的連線采訪將在第九章中做進一步的討論。
第四節現場采訪的特點及設問要求
一、現場采訪的界定
所謂現場采訪,是指電視記者(包括主持人)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麵對攝像機所進行的新聞采訪活動。這裏所說的采訪,就其意義和內涵而言,已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采訪,它是與電視的傳播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能充分發揮電視傳播優勢的觀察和訪問活動。
《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對現場采訪作了如下界說:“現場采訪是指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對新聞的當事人或有關人士進行采訪活動。”
相比現場報道,現場采訪在電視節目中運用得更多。特別報道的現場直播中不能缺少現場采訪;不采用現場報道的影像新聞中,也有現場采訪,往往這些采訪是新聞中最生動最能吸引觀眾的部分;訪談類節目更是以采訪為主體。因此西方電視界也說采訪在電視中無處不在。
電視現場采訪除了調查研究、搜集材料以外,還借助於采訪活動中的視聽因素(采訪雙方的聲音和記錄雙方的舉止以及所處環境等畫麵)的表現力來傳遞信息、渲染氣氛、表現思想和突出主題。在采訪過程中,時時處處要考慮到如何利用采訪手段組織內容、結構報道;要考慮通過采訪的變化獲得真實生動的表現效果;通過采訪對象的言行舉止把握並體現深藏於人物內心的思想和感情;通過采訪對象生動的語言進一步展現人物的個性。總之,電視現場采訪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收集和挖掘材料的活動,也是有序地表現新聞內容、傳播新聞信息的活動,而且前者是直接為後者服務的。
現場采訪的雙重意義,向電視記者提出了一連串的新課題,諸如:如何確立直接為表現內容服務的新的采訪觀念;如何從整體上(包括邏輯因素、情緒因素、視聽因素)構想和設計全部采訪活動;如何控製和把握自身與被訪者的情況和情感變化;如何發現和體驗聲像本身的意義,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實質;如何在麵對麵的交談中消除被訪者的心理障礙,促成采訪雙方的思想、情感的自然交流;如何巧妙調動畫麵和同期聲表現新聞事實及相應的觀點,等等。總之,電視采訪既是一種搜集材料的手段,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采訪也就是傳播,采訪的過程也就是表現的過程。電視現場采訪的重心,既在於尋求新聞信息,也在於尋求表現和傳播信息的恰當方式,爭取更好的視聽效果。
二、現場采訪特點
1.采訪過程公開化,采訪過程本身就是節目內容之一
在文字報道的采訪中(如報社記者的采訪),采訪活動的時空環境以及采訪的整個過程,並不直接同受眾見麵,即使需要再現當時采訪的情景,也是通過文字的描述來實現的。對於讀者來說,一般都是從字裏行間憑借聯想和想象,進入到特定情境之中。也就是說,讀者隻能在聯想的時空情境中“聽”到或“看”到采訪時的情景以及采訪雙方(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神態與情緒。記者與被訪者的形象和聲音,在這裏並沒有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隱蔽在文字的轉述之中。
廣播的錄音采訪,使采訪活動具有了某種半公開的性質。采訪時的情景聽眾雖然看不到,卻能通過聲音以及所形成的聽覺形象感受到。聽其言、思其行,我們一麵聽人說話,一麵也仿佛“看”到了他的眼神、臉色、手勢和整個表情,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都可以看得很真切。實際上這是感受形成的形象,是感知,聽眾在聽到各種事物的聲音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它們的外部形態。
電視的現場采訪,則使采訪完全公開化——采訪時的時空環境、訪談的真實情景以及采訪雙方的形象和聲音都如實地呈現在觀眾麵前,采訪本身即構成節目內容。觀眾無須憑借聯想和想象,也不必像聽廣播那樣單純通過聲音去感知采訪過程。因此可以這樣說,電視采訪是一種可視性的新聞采訪,正是由於它的公開化和可視性,才隨之產生了電視采訪的其他特性。這種向觀眾公開采訪過程的獨特采訪形式,有利於增強新聞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2.紀實性與表現性兼容
人們不懷疑攝像機對客觀現實的如實記錄,但是卻容易忽略聲像自身的表現性與采訪內容之間的聯係時常超越了真實性為其界定的範疇。其實,正是實錄性與表現性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和相互補充,才形成了電視采訪獨特風格。
(1)紀實性是指現場信息的采訪與傳播融於一體。“紀實,是一種特殊的紀錄形態。這種形態強調記錄行為空間的原始麵貌,強調記錄形聲一體化的行為活動。”
攝像機如實地記錄下采訪的全過程,這不僅意味能夠增強其現場感和可信性,也意味著人們將重新看待和認識采訪的傳統觀念。電視現場采訪的實錄性(聲像的真實記錄)使得這種獲取信息的手段,同時也成為傳播信息的方式。盡管人們在後期製作中可以取舍和剪裁,但卻無法改變特定時空環境中的人與物、聲與形的自然聯係,因此采訪時的狀態和情景,也就是傳播時的狀態和情景。
作為電視記者,除了要考慮主題、角度,熟悉被訪者的全部情況,還需要在采訪前對整個采訪活動進行整體構思和精心設計,其中包括對采訪的邏輯結構、情緒結構以及聲像結構,做出細致周密的組織和安排。
采訪的邏輯結構,是指采訪的整個程序的設計,比如內容間的邏輯聯係,以及詳略、輕重比例的安排、選擇和處理。
采訪的情緒結構,指采訪雙方情緒的把握。一般來講,采訪中的信息和思想情感交流是雙向的,交談雙方能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關係。交談中一方情態的變化,不僅影響自身的言語表現,同時也影響著對方。因此,記者有目的、有意識地控製和把握自身的情緒變化,無論對於創造自然、活躍的采訪氛圍,控製采訪節奏,還是對於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取得理想的視聽效果,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采訪的視聽結構,指采訪的整體設計中所有視聽元素的組織、利用和處理,包括視聽元素的巧妙搭配和結合。聲音與畫麵各有自己的表現優勢和局限,重視並善於發揮它們的互補作用,是深入反映新聞事實、揭示其內在意義、引導視聽、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要保證。
(2)表現性,是指充分調動聲畫兼備優勢,生動、形象地強化、突出現場信息,從而使報道重點突出、可視性強。
電視現場采訪是在攝像機前進行的。它的表現性既在於攝像機同步攝錄畫麵和聲音,更在於記者(或主持人)有意識地適應和利用這一特點,充分調動畫麵和聲音的功能,為表現新聞事實(包括再現采訪場景和必要過程)服務。
盡管采訪內容相同,但由於采訪環境、氣氛、人物情緒以及采訪方式不同,給人們的視覺感覺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電視采訪中,作為采訪者,在思考采訪內容、對象和主題時,絕不能無視采訪環境、人物情緒和采訪方式對內容和主題的表現,以及對被訪者心理上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這也是由於視聽元素自身的表現性,以及這一表現性與采訪內容之間的必然聯係決定的。毫無疑問,善於調動和發揮聲像並茂的表現優勢,是電視現場采訪成功的關鍵。
三、現場采訪作用
1.深化內容
現場采訪報道是聲畫同步結合,互相加強了信息的優化組合。它能在相同報道時間中深化信息內容。
以畫麵加解說的新聞電視模式的報道,由於畫麵是無聲的,在表達心理活動、理性觀念上有局限,隻能借助於文字解說。而這些文字解說又往往很難拍攝到適宜的畫麵形象來強化表達,出現聲畫兩張皮的現象。聲畫脫節各行其是,其結果是產生互相抵消的效果。當聲畫矛盾難以處理好時,隻能放棄一些想法,這是以往一些電視新聞報道不能深入的原因。現場采訪,用聲畫同步結合的有聲語言就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有聲語言在傳播信息上沒有任何障礙,隻要記者提問得當,采訪對象、采訪方式選擇得當,從采訪對象的回答,甚至從聊天式的交談中都能開拓報道內容的深度。
從這一點說,要發揮這種特點,記者就必須在采訪中想到如何深化現場的信息。如何不讓自己的提問流於表麵,甚至達到愚蠢的程度。
“5·12”汶川大地震電視報道對中國電視媒體的現場報道、現場采訪可以說是一次重要的演練和發揮。在這次報道中,中國各個電視媒體都湧現出許多精彩、動人的現場采訪和現場報道。比如《新聞調查》“楊柳坪七日”報道中柴靜的現場采訪深入、自然、平實,充滿了人性關懷:
柴靜(采訪回鄉的小女孩):你這背的是什麼啊?
小女孩:家裏的東西。
柴靜:我看看沉不沉。(掂量小女孩的包),喲,這怎麼也有三四十斤啊?
柴靜:現在回去害不害怕?
小女孩:害怕。
柴靜:為什麼還要回去啊?
小女孩:畢竟是自己的家。
柴靜:那現在家裏什麼樣,知道嗎?
小女孩:不知道。
柴靜(轉向麵對一對夫婦):您是去哪啊。
男災民:我們都是擂鼓的,都是到北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