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注與傾聽
好的訪談就如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中國的“聊”字的部首是一個“耳”旁,這充分說明了在聊天過程中“聽”的重要性。訪問要求記者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地傾聽對方的回答。否則很容易發生致命的問題——沒有聽清訪問對象說了些什麼,什麼重要,什麼不清楚,什麼不對頭。初出茅廬的記者有時隻顧準備提出下一個問題,考慮怎樣措詞,以致沒能注意到訪問對象因為他的漫不經心而停止不語了。記者在訪問時必須豎起兩耳傾聽每一個回答,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細節。聽懂了才能提出好的跟進性問題,否則無法向謬論提出疑義,無法澄清含糊不清的問題,無法抓住話頭,補充提問。記者不但要豎起自己的耳朵,而且要帶著觀眾的耳朵傾聽。對記者來說明白清楚的問題對觀眾並不一定也明白清楚,記者應該排除其中的障礙。
在訪談過程中,記者要投之以關注的神情,這不僅是對被訪人的尊重,而且也是被對方傳達的信息所吸引、感興趣的一種表情。
比如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早期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在節目中就非常善於傾聽,是從一個傾訴者轉變為傾聽者的代表,是一隻“有思想的耳朵”,他說“這才是真正的談話!我說的聽就不是技巧問題,這是真正在聽,用心在聽,所以他在打動你的時候,你才會落淚;他說得有意思,你才會哈哈大笑,才會忘掉自己”。筆者1999年在科技情報所對崔永元的訪談。美國《奧帕拉訪談》主持人奧帕拉在節目中也至始至終投入關注的神情,她隨時都在用她的體態和體姿語向被訪者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和你們一樣,我是真的理解你們”。
3.邊訪問邊觀察
西方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證實“談話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體態和麵部表情,並不是出於無心的偶然活動……而是具有口頭才能表達出來的特殊傳感意義。”很多記者在訪問中對此觀點有深刻體會。很顯然,訪問中需要記者察言觀色。
觀察什麼?如何細致入微?
第一是觀察對方說話的方式,包括表情、手勢、神態、語調。這些因素往往體現人物的鮮明個性。
第二是觀察對方對訪問的反應,是緊張、激動,還是興奮、高興,是煩躁不安,還是滔滔不絕。這些都可以表明訪問對象對問題所持的態度。
第三是觀察對方的外表,包括外貌、身材、服飾。這些可以體現訪問對象的外部特征。
第四是觀察對方所處的環境,包括他擁有的財產、室內的裝飾、戶外的地理位置。這些可以襯托人物的生活習慣、愛好。
4.邊訪問邊思考
訪問是一個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在整個訪問中,記者的大腦要轉個不停,就像裝上馬達開動的機器一樣。
思考什麼?如何思考?
其一是圍繞著事件思考。當對方向記者敘述一件事的時候,記者應該考慮事件的開頭、經過、結尾是否完整,細節是否具體,數字是否確實可信。發現有漏洞、疑問,應當立即澄清。
其二是圍繞著觀點思考。當對方提出了一個觀點,一條經驗,記者就要認真思考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科學性,該經驗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有什麼普遍意義。
其三是圍繞著主題思考。主題在專訪中的體現方式比較獨特,它是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或在不間斷的交流過程中得以體現的。記者在采訪前就應對主題思想有所思考,在訪問中應注意挖掘新鮮、生動、能夠說明和深化主題的事實與觀點。
其四是圍繞著專訪的形式思考。特定的專訪形式有著特定的時間長度、表現形式的要求,記者必須考慮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記者的多維性思維就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去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
四、成為觀眾的“向導”
電視傳播的目的,說到底是為了向公眾傳遞信息、促動信息交流。在這個意義上講,記者進行人物專訪,實際上是充當著觀眾的“向導”,西方電視界稱之為“代理人”。
1.為觀眾提問
在采訪中,記者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在提問時誇耀自己的學問。相反,記者要時刻想到觀眾,想到怎樣更好地為他們提供信息。另外,還要注意不要過多地使用專業術語,因為這樣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是的”或“不是”。而這種形式的回答是極為枯燥無味的。當然,有時候一個簡短的“是”或“不是”可能正是記者、觀眾要知道的東西,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是需用從對方口中得到較為詳盡的回答。如果用簡單的提問,無法使對方回答得詳盡,最好緊接著問“為什麼”。“為什麼”不是一個可以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問題。另外,這種“為什麼”的提問往往給對方一種無形的尊敬,迫使對方發揮他的專長,回答問題,而這問題或許恰恰是觀眾需要了解、知道的東西。比如王誌采訪沙祖康時,沙祖康談到“我願意當幼兒園的院長,也不願當聯合國的副秘書長”時,王誌適時提出“為什麼”,從而引出沙祖康的對祖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