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柴桑內戰共造成蘇溪鎮70多人喪生,鎮中心除了鎮長小屋受係統保護外已經是一片廢墟,隻有一個高高的圖騰石柱孤零零的立在鎮中央。溪口村更慘,成年男性基本被打光,幸存不到個位數的男丁以及老人兒童全部被林小兵劃為奴隸,成年女性則迅速被蘇溪鎮那幫牲口們搶光抱回家裏閃電結婚,大大緩解了林小兵一直頭疼的男女比例失調問題。
溪口成了蘇溪鎮下轄的一個村,林小兵的實際控製地域從廬山腳下一直延伸到長江邊。之前被掠走的百姓和奴隸被悉數救出,加上吞並溪口後吸納的女性居民和兒童,蘇溪鎮的總人口沒有大的變化還是630/1200。戰爭過後林小兵遣散了所有民兵部隊,帶領著村民們迅速開始了家園重建。
第一件事是加強對新占領的溪口村的控製。溪口村附近地形複雜,林小兵把新建的兵營安置在溪左岸,安排100名綠林軍對長江邊5個小山丘中的最高點,溪口和蘇溪結合部以及溪口村東南下窪方向來回警戒巡邏;50名綠林軍守衛蘇溪鎮和未受損害的廬山工業區;另50名士兵負責治安和監工幹活的奴隸。
蘇溪和溪口之間已經有小溪作為水路連接,為了加強聯係和控製林小兵還是決定修建一條道路從陸路連接兩地,劃撥100名奴隸續修原蘇溪鎮中的南北向道路使其直達溪口,路名林小兵都已想好就叫“柴桑大街”。
戰爭結束後商隊再次到來,隻是戰爭造成了長達半年的生產停滯,林小兵拿不出等下來換取村民急需的物品。不料商隊老板卻說他們是來支援林小兵的,所有的物品都可賒欠,以後生產恢複了在慢慢補齊就好。林小兵心裏滿是感激,招呼奴隸卸下亞麻以及大量的糧食。
幸運的是蘇溪鎮的工業項目大都集中在廬山工業區從而避免了受到破壞。挖掘銅礦石和陶土,開采石料,伐木等沒有技術含量的重體力活都讓奴隸去完成;土窯,銅爐,銅器作坊,甲胄作坊也重新運轉了起來,這可都是能給蘇溪鎮帶來財富的重點項目,林小兵把積水潭附近列為禁區,由綠林軍士兵把守,無關人員不得隨意接近。
單身漢們的老婆問題解決後,蘇溪鎮人口的鬥爭性大大降低,新家庭的組建也帶來對房屋的迫切需要,蘇溪鎮開始進行房屋重建,溪口村的大量小木屋也可以升級成為樸素小屋。考慮到材料運輸的便利,居民區仍然被規劃在溪邊,一艘艘劃槳船在水麵來回穿梭運送物資,整個小溪都變得繁忙起來。
長江在經過靳春郡內狹窄河道重新向東,進入柴桑流域時江麵變寬水流放緩造成許多回流和有機物沉積,柴桑口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漁場。林小兵在溪口村原有的15個捕魚埠頭後又依次續建了5個使捕魚埠頭的數量達到20個用來開發長江的漁業資源,原來在小溪裏辛苦勞作的蘇溪漁夫們劃著小船直接轉到長江,豐富的漁獲樂的平時最嚴肅的漁把頭也笑的合不攏嘴。
李響在溪口村留下了兩座糧倉,盡管林小兵得到時已經空空如也,但是由於至今還沒有掌握糧倉的建造技術,這兩座糧倉現階段可是像古董般無法複製的,林小兵專門派了4個士兵把守。糧倉是棟高高的5層圓柱形建築物,1層用來進出裝卸,2,3層密閉幹燥可用來堆放糧食穀物,4,5層幹燥通風目前已經囤積了不少風幹的魚肉。
蘇溪鎮目前已經沒有了任何糧食庫存,從商隊購買糧食已經全部送至磨坊,配上大量的魚肉組成了村民們的時常飲食。狩獵行為由於獲取食物效率低已經被暫停,肉食供應全靠蘇溪鎮東郊的兩個牧場。現在魚肉,穀物,肉食,三種食材已經足夠支持人口的健康度需求,隻是儲備數量不足,林小兵清點了下剩餘奴隸又修建了4個農場小屋,如果今年風調雨順的話隻是穀物生產就足夠全鎮人口8個月的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