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曆朝曆代,在建國之後各方勢力糾纏,都不可避免出現“黨爭”。
縱然是乾夏王朝,也一樣不可能例外。
“不要以你們的心思,去揣測諸葛先生的心胸……此事,諸葛先生的提議確實是正確的!而且,親自進入聖者之城也是陛下自己的做出的決斷……”
王陽明口中淡淡一句話。
目光卻變得有些嚴厲起來,自己聖者的身份難免讓這些弟子心中生出了幾分傲氣!
“是,弟子知錯!”
好在心學弟子本身追求“良知”,老者意識到自己語言失誤,連忙認錯。
說起來之前白玉京被“封禁”的時候,王陽明一直在龍場之中“傳道解惑”。
相比於每天都帶著大軍,與敵人生死搏鬥的戚繼、趙雲等武將,看起來似乎沒有做太多的事情,有著“劃水”的嫌疑。
但實際上,如今乾夏王朝能夠成功度過這一次的“危機”,王陽明的存在居功至偉!
隻因為,他一個人實質上牽製了接近十名的“同盟”異族聖者。
雖然之前青狐族、金鷹族、蠻牛族與人族同盟,看起來和乾夏王朝十分交好,甚至一度馬首之瞻,就連這些異族的聖者,都對於王陽明表現了足夠的尊重。
甚至放低聖者高高在上的姿態,表示願意向王陽明“探討”心學之道!
但實際上,非我族人,其心必異。
種族與種族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一旦人族真的抵擋不住保血族、魂族、海族三者的推進。
那麼,這些原本的“友好”盟友異族也可能猛地轉變成為了敵人,甚至為了與人族徹底劃開界限,以比起那些敵對異族還要更”冰冷”的方式,對於人族燒殺掠奪。
而正是因為王陽明坐鎮在萬族之城,以“論道”的名義讓這些異族的聖者分身都被牽製住。
才讓這些異族的聖者,一邊無法徹底摸清楚乾夏王朝的虛實,一邊也被王陽明“心學”的博大精深內容所吸引。
最終,全都選擇了作壁上觀,甚至金鷹族聖人還願意主動出手相助!
也因此,看似王陽明隻是單純的坐鎮“萬族城”中,並沒有參與到戰鬥之中,但這就像是一根根定海神針一樣穩穩的鎮住了其餘的那些異族聖者,讓乾夏王朝度過了最為艱巨的一個月!
“原本對於這一件東西,我還拿不定主意,準備找諸葛府主先進行商議。”
隨後,王陽明似乎想到了什麼。
手中拿出一件物品,赫然是一封以華夏文字書寫,以蜀國的錦繡織造而成的“請帖”!
“但既然陛下想要進入聖者之城,那麼這一件東西,或許也必須要拿出來了……”
“陽明先生台鑒:”
歲在天元,時序更迭。
吾劉備,字玄德,承先祖遺誌,欲於浩瀚無垠的永恒大地之中,再興蜀漢以安天下蒼生。
聞先生大名,如沐春風。
知先生我華夏大儒,心學聖師,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說,振聾發聵,啟迪人心,實乃萬民之福祉,天地之正氣也。
近日,我蜀漢王朝國泰民安,然修行問道之餘,亦不忘治國安邦之本。
吾深知,人心向背,乃國運興衰之關鍵。
故特遣使者攜帶此帖,穿越雲海恭請先生蒞臨蜀漢,於朝堂之上或山林之間為吾蜀漢文武百官及萬千子民“講道”。
先生之道,非但修身齊家之良策,更是治國平天下之寶典,能以心學之妙諦,啟迪我蜀漢君臣之心智,使眾人皆能明辨是非,知行合一,共謀永恒大計,同創太平盛世!
講道之日,定當設宴於錦官城外之桃花源中。
此地山清水秀,仙氣繚繞,正合先生超凡脫俗之氣質。
屆時蜀漢文武百官、四方名士皆將雲集,共聆先生教誨,同沐智慧之光。
敬請先生不吝賜教,蒞臨講道,吾必以最高之禮遇,相待於先生。望先生速賜複音,以便吾早作安排,恭候大駕!
專此敬請,華夏·蜀漢·劉備!(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