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之時,五霸爭雄;戰國之時,七雄並立。紛爭戰亂五百餘年,最後統一於秦,秦朝滅亡之後,楚漢之爭又起,而最後又統一於漢,漢朝自高祖
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年僅10歲的漢和帝即位之後,利用宦官勢力一舉擊垮竇太後及其兄長大將軍竇憲。宦官直接幹預朝政,這便是東漢末年宦官
幹政的開始。
其後數十年間,宦官弄權,爭鬥愈烈,漢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等,皇位更替頻繁,朝政日益衰敗。加之地方豪強橫征暴斂,兼並土地和連年天災,致使平民百姓在饑
餓與死亡線上掙紮。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禦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隻見一條青龍,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龍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
落到半夜方止,損壞房屋不計其數。建寧四年二月,天下大旱,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
涼州在中國的西部,故稱西涼、西州。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中國曆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西涼了多次,有時
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見《京師為
張軌歌》,《詩紀》四十三作《涼州大馬歌》: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漢末三國時涼州軍閥董卓(後為李傕)率領的西涼軍(西涼政府軍)和馬騰(後
為馬超)、韓遂率領的西涼軍(西涼起義軍),曾縱橫大半個中國,無人能敵,後均失敗於內鬥。
在東漢末年,地處西涼地處,地廣人稀,其轄下人口,民風彪悍。在其東南方向三百裏有一小山村,名秦家村。秦家村方圓數十裏,了無人煙,其上,世代居住著二百多戶人家,其內,有戶
秦姓人家,家主秦立,娶妻李氏,家有些許薄田,總算是可以不為生活所迫。在當時,這裏不為人所知,無捐無稅,說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李氏誕下一子,取名為武,舉家慶賀。
不想,天有不測風雲,亂世,先將手伸向了這個偏僻的小村莊。
當時的陛下,也就是如今的靈帝,寵幸宦官外戚,致使天下民不聊生,隻為一己私欲。巧立名目,抽取重稅,他年也就罷了,然而那一年,也就是建寧四年,天下大旱。不知他處,涼州卻是
群寇四起,聚眾為禍。
秦家村算得上隱居世外,逃過了官府的視線,不想……有一日,一群數千的賊寇進犯秦家村……
雖說西涼地界民風彪悍,但是世代為農的村民又如何能抵擋同樣是西涼人的賊寇,更何況是數千武裝的亡命之眾。終是抵擋不住,秦立攜妻子李氏,抱著兩歲的秦武,拚著命鑽進深山,逃得
一家人的性命。
戰亂四起,黃家三口輾轉流離,浮萍一般,隨著流民東走西竄,躲避著戰亂。
大量的流民,為饑餓所迫,樹皮、草根、嫩葉……隻要能吃的東西,流民就像蝗蟲過境一般,啃食一空,更甚者……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秦武勉強的睜開眼睛,這是哪裏?我不是穿過巨痕就死了嗎?
映入眼中的是一張女乞丐般的臉,一臉的塵土,絲毫演示不住她那一腔的喜悅,“武兒,你醒了,老天保佑我兒,平安無事。”看到懷中的兒子睜開了眼睛,乞丐般的女子興奮的流下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