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2)

中周都城洛陽附近,東越與中周的戰事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而說到戰爭的一方——天下之主中周如今的地位,卻是有些尷尬的意味。

當然原先的中周也曾顯赫一時,國家曾經長盛不衰,別說諸侯之國,就算是彪悍好戰的外邦夷狄也是敬而仰之,貢賦不斷。一直到一百多年前傳位至荒淫無道的周庸帝,才造成了如今諸侯割據,王權分立的局麵。

這點最先的表現是幾個大的諸侯國先後改掉了自己國家的紀年方式,而不再沿用中周紀年,初步表明了自己與中周已不是從屬關係。不過那時候的諸侯國之間為了臉麵,誰都不願意背負背信棄主的名聲,因此表麵上還是年年進貢,視中周為主。

之後中周在幾代帝王手中也曾複興過一段時間,但都是曇花一現。而其他諸侯國之間浮浮沉沉,征戰殺伐之後,與中周一起又形成了今日最為強盛的五國鼎立的局麵。這五國除去中周之外,地理位置差不多恰好處於天下的四方,因此便被人們稱為北孟、西華、東越和南昭。

其餘的小國,除了是離中周特別遠的,自然還是都以中周馬首是瞻的。而這強大的四國則儼然已經與中周一副平起平坐的模樣。這其中最明顯的表現便是十二年前,東越君主楚業祈廢公稱王,自改年號為大業的舉動。

改年號倒是讓中周早已習以為常,而廢公稱王卻是將自己提到了諸侯之上,中周之下的位置。而後緊隨東越之後,其他三個強國也紛紛自立為王。

不過即使如此,中周的皇權也沒有像如今這般受到如此巨大的挑戰。

中周紀年定嘉三十六年,東越紀年大業十二年,東越王楚業祈親自領兵出征,由東越都城開封出發,一路往洛陽而來,接連吞並了中周附近諸多小國,一時引起中周的巨大恐慌。

中周定嘉皇帝眼見東越來勢凶猛,趕緊發書各諸侯國,急命各國前來營救。然而書信發出,各國沉寂。直到強國之列的西華和南昭做出了回應,其餘一幹小國才陸續趕來救援。

定嘉皇帝親自接見了這些率兵前來的將領們。大殿之上,當西華將領隨意的說出所帶兵馬為五萬之眾時,定嘉皇帝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而後一一問去,定嘉皇帝的表情漸漸放鬆。

看來合眾國之力,還是足以對抗東越的十萬大軍的。

不過殿上也有細心的將領發現定嘉皇帝竟然沒有詢問南昭所帶兵馬之數,不免猜測不斷。他哪裏知道中周皇帝在這之前已然收到了自己外甥女安寧兮的信。

定嘉皇帝還不至於愚鈍,信裏麵的布陣圖是什麼意義的存在,他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他沒有詢問南昭兵力,因為南昭提供的布陣圖已然是勝過千軍萬馬的力量。

各國趕至,中周自然要犒勞一番,而後又是一段時間的整師,最後在東越王以為自己就要能夠踏入洛陽皇宮時,開始了一場絕無僅有的反擊。

之所以說它絕無僅有,是因為這場反擊不過耗時三日,便將原先咄咄逼人的東越大軍從洛陽城外三裏趕至了城外三百裏之處。

原本這場仗下來定嘉皇帝想要好好慶賀一番,順便嘉許一下前來救援的將士們,但是西華領兵之將袁誌提議乘勝而襲,一鼓作氣將東越軍隊趕出中周境內,定嘉皇帝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袁誌是西華赫赫有名的戰將,幾年前更是跟著戰神風翌四處征戰,經驗豐富。定嘉皇帝甚至想過,假如不是因為風翌英年早逝,加上這個袁誌和其他一幹將領,也許西華此時的實力已在東越之上,甚至是……已經稱霸。

而剛剛打贏的這場勝仗,原因除了安寧兮送來的布陣圖之外,其中亦不乏袁誌的功勞。鑒於此,袁誌說要繼續打下去,定嘉皇帝便趕緊聽從了他的建議。

眾國將領商定在半月後發起突襲,給東越一個措手不及,而至於具體的突襲地點,甚至是戰術卻是定嘉皇帝的提議。

其實該說,是安寧兮和知玉聯手炮製的那張布陣圖上的提議。

這方剛剛商定好了作戰計劃,將領之中就有兩人疾步離開了。

其中一人是這次南昭的領兵將領吳禎,他是霍霄的嫡係部下,霍霄遵從安寧兮的命令,臨行前囑咐他有任何動作都要及時回報,吳禎此時便是趕著稟報去了。

而另一人卻是袁誌。

袁誌離開的目的其實與吳禎差不多,他也是趕著要去稟報消息,更一致的是,他也是往南昭遞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