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問貝立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使童宇盡快離開。
貝立卻說道:“劉刺史對劉基貪汙一事,可否暗劉縣令之計行事。”
劉焉道:“已奏明聖上,彈劾童宇治下不嚴”
貝立道:“劉刺史為何如此,出此計者該殺之”
劉焉卻是疑惑。
貝立道:“劉太守乃是劉刺史屬下,若是治下不嚴也是劉刺史治下不嚴”
劉焉道:“焉也曾想過此問題,但是劉基乃是童宇所任命,與焉實無關係”
貝立卻對劉焉言道,舉國上下均知涿郡乃幽州治下,滿朝文武也都知劉基乃劉刺史屬下。
而劉刺史以貪汙為名將劉基發配卻還彈劾童宇,似乎於理不通吧。
劉焉聽後暗驚,問道:“先生為何此時方說,發配劉基時為何不提醒”
貝立道:“我已與劉縣令說之,將劉基暫時看押。待童宇回到涿郡再告之童宇此事,到時童宇必會依法嚴懲劉基,以童宇為人對朝廷忠心,愛惜百姓,體恤下屬定會主動向朝廷請罪”
劉焉焦急的道:“先生劉備書信在此,請先生一觀。”
貝立看完劉備書信後長歎一聲道:“立自認為足智多謀,若非令郎帶我前來,中了劉備之計尚且不知,可歎啊”
劉焉道:“先生何出此言”
貝立沉思良久才對劉焉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貝立認為起初劉備是利用自己與劉焉同為漢室宗親結交劉焉。
借助劉焉刺史的地位彈劾童宇的過錯,而故意設計策讓劉焉犯錯,在利用劉焉之手將自己的競爭對手鄒靖鏟除。如此一來責無人與其爭邊關都督一職。
接著劉備讓自己為其獻計鏟除劉基,劉備卻而不用,反而讓劉焉發配劉基並奏請聖上彈劾童宇過錯。
其不知此奏章一交到聖上之手,劉刺史自己屬下犯錯卻要彈劾戍邊有功的童宇,使劉焉受聖上猜疑。
滿朝文武也會死諫聖上免去劉焉刺使之職,估計刺史位置不保。
而劉焉還蒙在鼓裏,定然為劉備說盡好話。
聖上定會詔告天下承認劉備為漢室宗親,劉備也能順利接過幽州刺史之位置,甚至是邊關都督。
劉焉聽後倒吸了一口冷氣,道:“待我去質問劉備,若真如先生所言,我定斬之”
貝立道:“劉刺使一去,劉備定然說此計為立所獻,劉刺使也隻能將立斬首”
劉焉沉吟好久說道:“先生既然知道童宇為人對朝廷忠心,愛惜百姓,體恤下屬為何還為劉備獻計”
貝立道:“立不過是為一展胸中所學而已,初識劉備,被其表麵所迷惑,認為找到了明主。誰知其狼子野心,為個人私利不故大義,是立錯看了劉備。而今劉刺史亦為劉備所欺,如之奈何”
劉焉道:“聖上對焉及為信賴,焉可密奏聖上,聖上定會聽從,先生此法可行否”
貝立長歎一聲道:“晚了、晚了劉刺史也盡快為以後著想才是,劉備之計特也毒辣”
劉焉不禁大是焦急,說道:“憑聖上對焉之信任,焉何懼”
貝立道:“童宇若把刺史在劉基處所查抄的金錢奏明聖上,說明是獻於聖上的金錢,劉刺史認為聖上還能信任你嗎?”
劉焉聽後大驚失色道:“童宇為人正直,絕不會如此”
貝立道:“劉刺史言不由心吧”
劉焉暗道:童宇真的把自己沒收的金錢奏明聖上,是上繳朝廷的金錢,自己絕對沒好結果,甚至被抄家滅族。
靈帝對自己信任不過就是為朝廷有變時自己能去勤王。
但是靈帝在金錢與救駕的選擇上,絕對是金錢第一。
童宇真的奏明自己沒收的是上繳朝廷的金錢,那結果他是知道的。
劉焉說道:“些須金錢焉還能出的起,我即奏明聖上,將金錢送與朝廷”
貝立道:“不知劉刺史送與朝廷多少”
劉焉道:“焉有查抄清單,當原數送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