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董卓進京(1 / 2)

曹操連忙問道:“劉州牧因何在此”

那人正是劉虞,劉虞道:“孟德何必明知故問,此乃陛下一處私密處如今董卓二十萬兵馬駐紮城市外,緊守城門,孟德認為有逃出的可能嗎?”

曹操驚道:“董卓已到京城?”

靈帝接到朱儁奏報董卓已經斬殺丁原,接著董卓也上表奏報後並沒有發怒,他知道丁原為人雖然勇猛但缺少謀略,不是董卓對手,卻沒想到這麼快就敗在董卓手中。

但從何後逼迫他將並州兵馬留給董卓時,他就知道何進與何後定會阻止自己立劉協為太子甚至殺害劉協。

靈帝深知自己現在根本無力對付何進,雖然將蹇碩任命為上軍校尉,掌握兵權,削弱了何進的力量。

但是何進有袁紹、袁術兄弟輔助,且黨人多依附與何進,真爭執起來,蹇碩絕非對手。

皇甫嵩、朱儁保舉的曹操、孫堅可以戰勝何進,但是兵力懸殊絕非董卓對手。

童宇始終對自己旨意堅決執行,看來自己是錯怪童宇了,否則下旨讓童宇保護劉協,待自己歸西之時,童宇定然會輔助劉協登上帝位,而今童宇隻能是多給童宇些時間,讓他重新招回屬下,定能戰勝董卓。

董卓必反,自己卻有把握讓他謀反的時間向後推,爭取給出童宇足夠的時間輔助劉協登基,現在是讓王允與蔡邕走一趟的時候了。

其他人他可信賴的也隻有皇甫嵩、朱儁這些人對自己可謂是忠心耿耿,但是都非董卓對手。

靈帝苦思了良久,終於下了決心,當即派親信給童宇、董卓、皇甫嵩、朱儁、孫堅、劉虞、公孫瓚下了數道密旨。

董卓在並州整合兵馬,又在州中強征了五萬兵馬,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就想要謀反,而此時蔡邕前來求見。

蔡邕來見,董卓心中大喜,他素來敬佩蔡邕之才,親自出府迎接,蔡邕卻未多言語,隻是讓他稟退眾人,董卓照做後蔡邕拿出密旨。

董卓就要跪拜接旨,蔡邕說是密旨,不必跪接,董卓看眼中含淚道:“陛下,仲潁定不負聖恩”

蔡邕道:“仲潁今被陛下加封為輔國大將軍,當以國事為重,但可否給邕安排住處”

董卓高興的問道:“伯喈不走了?”

蔡邕笑道:“邕準備待何大將軍請仲潁進京之時同行,若不方便,邕就告退”

董卓聽後大笑道:“能與伯喈每日交談是卓之幸也,若不嫌棄,就在卓府中暫住可否”

此後蔡邕便在董卓府中住下,董卓與其屬下也都敬重蔡邕,董卓對蔡邕所言基本是言聽計從,使董卓嗜殺的心性有所改變,使不少並州百姓免遭塗炭。

王允來到童宇處受到熱情接待,王允卻對童宇身邊之人甚是熟識,也不做作拿出密旨,童宇看後道:“宇定盡全力,但宇有難處”

王允笑道:“炎興盡可準備酒宴,三日後定有人為炎興解憂”

兩日後,朝廷派人宣旨,命童宇行征南大將軍事,召集兵馬督荊州、揚州軍事,派廣陵太守孫堅協助童宇,準備征討揚州叛亂,由豫州皇甫嵩負責支應糧草輜重。

靈帝接到王允與蔡邕回報後心中高興,但是靈帝並沒有安與現狀,他還想利用下曹操,看能否直接鋤掉何進和張讓,考慮到有失敗的可能,又宣劉虞進京。

故此曹操來京,但是靈帝王卻出了一個昏庸的辦法,就是在曹操未進京之前故意讓張讓知道他要立劉協為太子,給了何進等人時間。

張讓惱怒靈帝將兵權交給蹇碩而不是自己,而且靈帝現在任何事都不與自己商議,自己舉薦的人靈帝也一概不準,心知靈帝已不信任自己,將來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得找個依靠。

童宇剿滅黃巾軍也未給自己送禮,張讓對童宇也失去了信心,正巧董卓不知自己已失寵,來找自己,二人談了一下午,定下了毒計。

張讓在靈帝不信任自己時就在靈帝身邊安排了親信,注意靈帝的舉動,可是得到消息的卻不多。

但是靈帝欲立劉協為太子的事卻被張讓得知,張讓經過仔細思考,決定挺而走險,去找何進,最後二人得到何後認可,決定廢掉靈帝,輔助劉辯登基。

朱儁接到大將軍何進的命令與董卓軍一起向洛陽殺來,在朱儁這個京城守衛部隊的引導下,董卓大軍長驅直入,因此文武百官並不知董卓來京。

董卓、朱儁來到洛陽城外,紮下大營,派人控製了洛陽的十二個城門,隻許進不許出。

劉虞道:“陛下就是擔心孟德失敗,擔心被何進等人加害,讓虞前來接應,總算沒負陛下所托”

曹操道:“劉州牧救命之恩,孟德必報,可是劉州牧卻因何在此”

劉虞接到靈帝的密旨是讓起回朝任太傅,任命公孫瓚為幽州牧,公孫瓚接到的密旨是在幽州發展軍備,待董卓謀反時出兵占據並州,斷了董卓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