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一看果然是傳國玉璽,連忙揣與懷中,問道:“可有其他人知道玉璽下落”張讓說除了死去的王允在無別人知道。
袁紹抽出配劍道:“你可以去死了”張讓大驚道:“你已經發誓,為何還如此”
袁紹什麼都沒說直接將張讓刺死,並割了首級才離開密室。
袁紹出得密室,卻發現王允的家人都已不見蹤跡,他也沒在意,認為其家人必然是避禍逃逸。
是夜,原司徒王允府中燃起大火,雖經袁紹派人來救,也未止住火勢,並且連累了附近十餘戶人家。
翌日早,袁紹將童宇與張邈請進府中道:“紹曾想讓洛陽百姓安寧,但昨夜一場大火燒的紹心灰意冷,就著令炎興辛苦,待紹守衛洛陽”
童宇聽後雖然有些生氣,但是他聽袁紹要離開洛陽心中高興,也沒計較,可是張邈卻大怒道:“袁本初你是何身份,居然敢命令驃騎大將軍”
袁紹聽張邈一說也知道自己得到玉璽興奮的失態了,但是他卻沒在意,而是大叫道:“張孟卓,我念在你我知交一場不怪罪你,休要多言”
童宇看二人爭執,也不想把事鬧大,便說道:“兄長不必介意,本初也是一時考慮百姓損失而失態,無需計較”袁紹借機離開,但從此恨上了張邈。
袁紹走後,二人帶典韋、許楮來到王允墓前,祭拜王允一番,童宇非常感慨的說道:“王司徒對炎興有大恩,在豫州一別竟成永決,待天下太平,炎興定為王司徒重建陵墓”
張邈也感慨,王允為人正直,對大漢盡忠,為匡扶漢室竟然送了性命,確實可敬。
童宇命人吩咐關羽等人將輜重經虎牢關運回宛城,他與張邈都無心占據洛陽,便與張邈在洛陽臨時招募了些士卒,任命一精明之人帶領,支應了些錢糧負責洛陽治安,便與張邈離開洛陽。
張邈問童宇為何不借機除掉袁紹,以絕後患,童宇沒回答,隻是告訴張邈一定按自己的安排去做,將來會給他滿意答複。
二人分手後,童宇心中暗想:自己若不是荊州初定,民心不穩,別說袁紹,就是曹操、劉備、孫堅他也早就除掉了,阻擋自己的他一個都不會留,可是現在不是時機真的不行。
以前他還能靠自己所了解的曆史去發展,可是現在曆史軌跡他仿佛是摸不到了,亂的不能在亂了,王允一死,看來呂布能不能刺殺董卓都是未知了。
但是他現在需要的是天下大亂,越亂越好,諸侯互相攻打,自己就有足夠的時間在揚州發展,發展起來後就挨個除掉,對於他來說玉璽、聖旨都起不了太大作用,隻要真心為百姓,體恤下屬,天下早晚是他的。
曹操、劉備、孫堅他都見到了,論能力確實都比自己要強,單論自己或許隻是武藝強過幾人,論計謀除孫堅稍若,兩兩人都高於自己,他可不信自己有那種王霸之氣,而且也看不出任何人有。
他知道自己所依靠的就是這個年代人都夢想得到的自由,因此他對屬下都和對親人一樣珍惜,並且給他們自由發展,越給他們自由他們還越尊重自己,對自己越忠心,他要的就是這個。
現在曆史都在改寫,自己把握好機會,有田豐等人出設謀,關羽等人的勇猛,自己應該能平定天下,隻是需要時間,但是自己真能有那麼多時間嗎?
若是操之過急,恐怕自己也與董卓一樣,被天下諸侯征討,雖然也有得勝的可能,但是勝算太少,自己可不願意冒險。
朱儁、柯比能占據函穀關後,柯比能向朱儁告辭,朱儁連連道謝,並答應待此間事了,定備大禮前去拜訪。
董卓接到函穀關敗報後異常憤怒,他雖然本意是想放棄函穀關固守潼關,待西涼平定後再取函穀關占上黨平定並州,以吞天下。
但是死亡如此之多,他惱怒呂布居然不聽號令,不聽也罷你打勝了也行,結果沒勝,敗了也行,但是敗了還斬殺自己的西涼鐵騎,他是真的惱了。
董卓與李儒計議一番後,決定調整防禦,派徐榮替換胡軫守武關;郭汜、樊稠守潼關;胡軫負責長安防衛;董越、段煨分別把守陳倉和鹹陽;自己帶李儒、李傕、張濟、呂布平定西涼;仍由李肅負責朝政。
董卓聽從李儒的建議接受了在洛陽的教訓,要立足發展,鞏固後芳,因此他來到長安後對百姓施已仁政,對百官也好生照顧,在百官和百姓的心中地位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