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郡,位於並州北部,包含了並州黃河以東、原平以西、長城以南的並州所有領地。自漢末開始,長城以北的領土就不斷的被少數民族所侵蝕,而到了鮮卑檀石槐之後,鮮卑的實力迅速龐大,漢朝在與鮮卑的鬥爭中落入下風,長城以北的領地基本上都失去了,隻是靠著長城與黃河險要才能苟延殘喘。
曆史上,關外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等郡都紛紛被撤銷,定襄郡屬於長城以南的領地被劃入了雁門治下。自此,雁門就暴露在外族的鐵蹄之下,經常受到外族的襲擾,使得雁門的人口一直不多,僅25萬人左右,僅是汝南的十分之一。
由於常年與長城外的遊牧民族對抗,雁門的百姓都尚武鬥狠,民風彪悍,是一個絕佳的兵源產地。三國史上,並州兵也是一個比較厲害的兵種,隻是由於人數少,加上沒有厲害的頭領,一直沒有顯現。
並州是漢朝三大產馬地之一,而且並州處於幽州馬與涼州馬的交界地帶,既能買到幽州馬,又能夠買到涼州馬。騎兵是並州的一大特色,十分精銳。
而且雁門與遊牧民族交界,邊境貿易利潤豐厚,隻是之前由於漢室對遊牧民族進行封鎖,成交數量極小。不過這樣也導致了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生產能力低下,生活水平很差,武器裝備極差,始終無法向中原進軍,要不是由於漢末以及三國漢人死亡太多導致遊牧民族的人口超過漢族的話,極有可能遊牧民族就被消滅或同化了。不像之後的唐朝,由於有胡人血統,所以所有的東西以及技術都無私的與胡人分享,導致了在唐朝之後,漢族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製,甚至還兩度被遊牧民族統治。
本來雁門確實是個好地方,但是人口太少確實是個硬傷。在古代,人口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特別是在爭霸天下的時候,人口更是關鍵。
如果一個諸侯,沒有什麼特產,地盤也不大,但是他人多,他還能算是一個大諸侯。而一個諸侯,有豐富的特產,有廣大的地盤,但是人口稀少,可能也算是一個大諸侯,但是別人基本上不會太在乎你的。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關鍵是人,武器的重要性與熱兵器時代相差甚遠。人口多才能承受戰爭的壓力,才能有廣大的兵源。
三國時期,袁紹隻是占據一郡之地,袁術也隻是擁有一郡之地,兩人一個當上了盟主,一個稱帝。雖然有袁家四世三公的名聲的作用,但關鍵的是袁紹的勃海郡,袁術的汝南郡都是大郡,人口眾多。勃海處於當時中國開發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屬於中原地帶,人口高達110萬。而並州總人口也僅僅隻有70萬人,基本上是並州人口的兩倍,而且經濟還更加發達,就算是並州刺史在袁紹麵前估計也是底氣不足,何況當時並州還沒有能夠統一的諸侯。而袁術的汝南更加厲害,人口超過200萬,超過了許多州的人口,基本上除了冀州、豫州、兗州、青州、荊州、益州、司隸等幾個州之外,其他的州人口都在汝南之下,可見當時袁術的實力之強大。難怪他僅擁有一郡之地就敢稱帝了!
於此相類似的還有很多,當時諸侯會盟的時候,很多諸侯隻是一郡太守,而有些則是一州州牧,但是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不過遊戲裏麵出現了變數。首先人口是大大的增加了,雖然土地也增加了,但是由於玩家的出現,導致了人口的流動情況要比曆史上的好很多。普通的百姓不再被死死的束縛在土地上,那麼雁門如果吸引力大的話,自然就能夠吸引眾多的百姓前去居住,人口自然也就漲上去了。
王旭選擇雁門,當時對於人口的情況也做了詳細的研究,同時也準備了不少對策。不然就算他想當雁門太守,家族的人也會阻止的。王旭把自己的分析講給族長王榮聽了之後才得到允許,擔任雁門太守的。
其實王旭的對策也沒有什麼巧妙的,隻是靠著自己強大的實力以及人脈而已。由於黃巾之亂,中原有著大量的流民,這些流民對地方的治安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同時安置這些流民也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雖然有不少世家豪族乘機便宜買進了不少家奴,但是需求有限,而流民無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