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邊境貿易(1 / 2)

阿洋走了,王旭又重新回到之前的生活中。從現在回到古代。

自從確定了對付邊軍的慢慢滲透的計劃之後,王旭就沒有再對邊軍進行大幅度的調整、調查等動作,還是讓張興繼續把持邊軍。這樣也使得朝廷中不少認為王旭或者是王家野心十足或者生怕王家掌握邊關大權,導致中央權威削弱的意見沒有了用武之地,一時間反對王旭的聲音幾乎在朝堂上消失,靈帝對王旭也十分滿意。

“大人,這雁門處於大漢與鮮卑的交界地帶,土地並不算肥美,人口也不多,反而還養著眾多的邊軍,整個郡的財政實在是吃力,每年都需要太原以及中央的財政支持,這樣下去可不行啊!”毛玠在對雁門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調查之後,對於自己當初的選擇也已經有了後悔的意念,隻是現在才剛剛跟著王旭,不好馬上就叛離,不然就沒人敢要他了。

“沒錯,要想獲得發展,錢糧是最最關鍵的東西。現在雁門這兩樣東西都不足,看起來是發展前景堪憂。”王旭慢慢的點點頭。

“那大人是不是考慮換個地方,這樣也好大展宏圖啊?”毛玠聽到王旭的肯定,以為王旭也已經後悔,馬上勸說王旭換地方。

“嗬嗬!孝先看來是很不看好雁門了?”

“主公,既然雁門錢糧都缺失,自然很難發展,主公的政績也就無法得到展現,以後想要升官就難了,何不換個好點的地方呢?”

“哈哈!放心吧,孝先。雖然雁門人口稀少,土地貧瘠,錢糧不足,但是這個隻是現在的狀況,不久之後,就會大變樣了,到時候雁門會變得十分的繁榮。”

“不知主公準備如何使得雁門變得繁榮呢?某卻是不敢相信。”顯然毛玠對於雁門實在是不看好,信心不足。

“雁門最大的弱點就是處於大漢與鮮卑的交界地帶,常年交戰,導致人口稀少,但是這也正是雁門的長處所在。雁門正是處於這樣的位置,那麼邊境的貿易可以使得雁門的發展得到龐大的資金,從而建立強大的軍隊,自然也就吸引大量人口的遷移回來。”

“但是主公,現在大漢禁止隨便對鮮卑的貿易,隻是設立了幾個‘胡市’進行有限的貿易,貿易的數量以及種類都有著嚴格的限製,並不能獲得多少商稅。而且隻是在上穀、遼西以及遼東等地設立,雁門並沒有得到準許。”毛玠對於王旭的回答很不滿意,但是他不敢顯露出來。

“放心吧,我已經上奏陛下,陛下已經準許雁門設立‘胡市’,隻是嚴禁鐵器、馬弩等兵器流入鮮卑,其他的都可以進行交易。而且其他地方的交易之所以如此慘淡,隻是因為他們沒有人開發,大型的商社都自行深入草原進行貿易,而且與邊關的守軍進行勾結,使得邊郡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這次我已經決定嚴禁商社私自出關,所有的貿易隻能在‘胡市’進行,要出關的話,也應該由雁門郡組織商隊,然後其他商社入股,組成幾個大型的商隊,由郡兵負責保護,在郡太守府的嚴密控製之下,所有的賦稅都歸太守府。而且現在大漢的各種器具可比以前多多了,像茶、瓷器等物以前在邊貿上是看不到的,現在可是已經開始出現了,而且還得到了鮮卑等族的喜愛。同時大漢的毛紡織開始興盛,對於羊毛的需求逐漸旺盛,鮮卑等族手中的商品不再局限與牛羊之類的肉了。”王旭也知道毛玠的心思,為了安慰這位手下的大才,不得不耐心的對他解釋。

“如此看來,大人的想法還是不錯的,雁門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算了,既然跟了大人,就隨大人走下去吧。”

自古以來,雁門就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錯,漢民族與遊牧民族交往的樞紐與舞台。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農業區域便向北發展,影響和接納靠近中原的遊牧民族,促使其接受先進的農業文化,化牧為犁。統治者出於緩和民族矛盾的考慮,有意識地將部分遊牧民族遷入漢民族農業區,使大批少數民族融合進華夏族大家庭中來,雁門成為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中原適宜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總是吸引著遊牧於北方大漠的少數民族,當中央政權衰落時,分界線以北的遊牧民族便乘機南下,建立政權。這時,雁門又成為其南下途中首當其衝的橋頭堡。雁門自古以來就處於不同生產方式、不同文化相碰撞的接合地帶。這種曆史定位決定了它不可能封閉,而是積極地開放和主動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