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荀子曰: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荀子的意思是說君子以道義為準則,謹慎言行,不為外物動搖,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身處亂世,荀子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他以古之所謂士者的忠實敦厚、謙虛溫和、樂善好施、遵紀守法、兢兢業業等美德懿行,與今之所謂士者的詭詐齷齪、貪得無厭、違法亂紀、恣意妄為等作對比,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恥感文化品格。

端正自己,不為利所誘

荀子曰: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曰:古語傳說:君子能支配身外之物,小人被身外之物支配。

這是最早的役物論,認為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應該是役使與被役使的關係,並以此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人與物之間役使與被役使的關係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從物質層麵上說,苟子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積極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製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屈服於自然的威力,這就是役物與役於物的分別。

君子、小人是古人道德意義上的稱謂,因而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主要是從道德意義上而言的。也就是說,君子支配外物而不為外物所支配,不受任何現實關係的規定、束縛、限製,無掛無礙、悠然自在,從而獲得絕對的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如白居易所言: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二《續座右銘》)小人則不然。

小人被外物所累,在五光十色、物欲橫流的世界上,身陷各種貪欲煩惱的糾纏之中,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我,成為權勢、金錢、名聲的奴隸,最終以文徼名名必隳,以貨徇身身必亡。(宋濂《潛溪邃言》)追求遺世獨立、精神逍遙的莊子也呼籲人要做自己的主人,物物而不為物所物。(《莊子外篇山木》)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抵製拜物教的人文精神。

人是自私的動物,這句話沒錯!任何人都必須承認自己和他人都有自私性,也必須承認為自己謀求利益是合理合法的。但這些都應該是有限度的,在古代的時候度是人性容忍的底線,在今天就是法律規定的範圍。否則,一旦人的私欲決堤泛濫,就會侵害到別人,甚至嚴重觸犯法度,那麼,就會遭到怨恨和懲處。古往今來,因為私欲太重而遭到禍患的例子,多不勝數。這些教訓是很值得人們在現實中引以為戒的。

荀子說:貪財好利並且希望得到財利,這是人的本性。又說:資財缺乏的向往豐厚,醜陋的向往美麗,狹小的向往寬大,貧窮的向往富足,低賤的向往高貴,如果本身不具備,必然要追求擁有。

追求擁有,而沒有一個終點,就容易被外物所奴役。

所以,荀子借用古語中的一句話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之所以如此,終因一個貪字在作怪。貪無止境,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反之,不貪婪,就不會有危害。

人一旦貪心過重。就什麼事情也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不勞而獲。稍不如意,便氣恨不已。隻看到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同時也會失去長遠的利益。

《禮記表記》上有與此類似的話:事君可貴可賤,可宮可貧,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君子以求道為目標,追求精神世界的豐盈富足,所以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為身外之物。由此,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五鬥米折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就成了中國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個堡壘。在貴賤貧富麵前,甚至在生殺予奪麵前,君子堅定不移地維護的是自己的獨立人格,矢誌不渝地追求的是自己的獨立意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這也就是孟子所描述並為君子所推崇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明代思想家呂坤為人剛介峭直,為官清正廉潔,一生不為貧賤富貴所累,不為得失榮辱所困。他說:我身原無貧富貴賤、得失榮辱字,我隻是個我,故富貴貧賤、得失榮辱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不牽掛,我到底隻是個我。夫如是,故可貧可富,可貴可賤,可得可失,可榮可辱。(《呻吟語修身》)

現代學者梁漱溟也是一個可殺而不可使為奸的典範。梁漱溟一生光明磊落,寧折不彎,傲骨錚錚,以其道德文章而壁立千仞,以其特立獨行而贏得中國最後一位大儒的美譽。雖然常常徘徊於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的矛盾中,梁漱溟始終堅持獨立思考、表裏如一的八字箴言,不苟同於人,本所思而立,從所信而行,不隨俗沉浮。在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看來,梁漱溟是其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張中行先生更是娓娓列舉梁碰釘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壓力,不低頭,為土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人股,阿諛奉承,以換取絮駕的享受,五也。

荀子告誡我們,人的欲望是無盡的,過分的欲望便是貪婪。人一旦貪心過重,就會心術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圍,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會將事情做壞做絕,大禍也就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必須摒棄貪婪之心。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人首先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自我約束力的人,同時他也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其次,要培養正確的判斷力。一個有正確判斷力的人,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相應地,他也就懂得努力去追求美與善,而盡可能拋棄醜與惡,這樣自然就避免了貪婪。

2.選擇淡泊,摒棄貪念

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得高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讚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不管追求什麼總要適可而止。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太多,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為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人充實滿足的呢?選擇淡泊,便能摒棄貪婪。

3.知足常樂,不為外物支配

知足,並不是指對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和追求,而是維持心理的平衡,保持心情的寧靜,在物質享受上不至於過分奢侈,量體裁衣,一切量力而行。知足,能使人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去;知足,才能常樂。

荀子曰:誌意修則驕寶貴矣,道義重則輕王公矣;內省則外物輕矣。思想意誌美好就會傲視寶貴,道義深厚就會輕視王公貴族;重視內心的道德修養就會看輕身外之物。

荀子提醒我們,摒棄貪婪,不為外物所支配,強調以自律來實現自我節製,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杜絕並摒棄貪得無厭的欲望,從而維持自己的高潔人品,增長智慧。像這樣的人,就是君子了。

荀子十分注重內在品德修養,認為隻有重視品德修養,才能看輕外物,而不為外物所奴役。的確,人應該是自己需要的主人,是自己欲求之物的主人。但如果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就會被身外之物所奴役,甚至因此招致災禍。

身正心平,流言自破

荀子曰: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荀子說:俗話說:流動的彈丸在瓦器中就會停止,流言蜚語在明白的人那裏就會平息。

荀子曰:流言滅之。流言蜚語要撲滅它。

流言,顧名思義,是種輕佻的語言形式,飄忽不定且不負責任,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窺探欲而生存。它在人的嘴巴、耳朵間遊弋、變幻、生長、腐潰。

荀子憎恨流言,他主張不輕信流言。

荀子:流言止於知者。流言蜚語在明白的人那裏就會平息。

人們之所以輕信流言,是因為不了解實際情況,從而為流言所蒙蔽。

荀子說:對是非有疑問,就用過去的事情來衡量它,就用眼前的事情來檢驗它,就用公正的心來考察它,流言蜚語就會平息,惡毒的攻擊就會消失。

用事實來檢驗,用心去思考,再惡毒的流言也會不攻自破。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聽到流言,這就要求我們不輕信、不傳播流言,讓流言蜚語在我們這裏停止。

梵音禪師一向受到鄰居的稱頌,說他是位生活純潔的聖者。

有一對夫婦,在寺院附近開了一家布店,家裏又個漂亮的女兒。不經意間,兩夫婦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打了起來。

這事使她的父母頗為震怒,免不得要追問來由。她起初不肯招認那人是誰,但經過一再苦逼之後,她終於說出了梵音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梵音理論,但這位大師隻有一句答話: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就被送給了梵音,此時,大師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介意,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

時隔一年之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再也忍不下去了。她終於向她的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親生之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梵音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梵音無話可說,他隻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

與禪師心如止水的超然風度相比,那些時刻不忘保護目己,稍有傷害便暴到陂口雷的世人應該警醒。謠言止於智者,對於別人的空穴來風,誹謗責難,如果忍不住去辯解,有時可能會越描越黑。

看一下互聯網上的新聞,全世界幾乎每天都有關於各界名人謠言和辟謠的報道在傳播。並非所有無中生有、無處不在的謠言都能影響到名人的生活和心情。有的人一笑了之,覺得既是謠言,遲早會不攻自破,時間能說明一切。魯迅曾說過一句話:最高的輕蔑是無言,有時連眼珠也不轉一轉。很多事都是口說無憑的,你通常不知道傳謠言的人是誰,與其著急辯解不如一笑了之,這樣造謠言者找不到門,也就不攻自破了。

有些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他便會蹬鼻子上臉地越欺負你。但我不這麼認為,忍不是軟弱而是力量,這是一種感化別人的力量。所謂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其實是無毒不丈夫,沒有度量的人就不能稱之為丈夫。

也有人說,你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沒有任何負麵影響,反倒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所以,一切冤家對頭都不要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的忍辱度的。如果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可以淡然處之,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物?

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即使有天大的事情,到大人物這裏就沒有事情。天大的紛爭、動亂、攻擊、不滿,到他這裏就化為烏有。而普通人則聞風便是雨,還不知道事情原貌,就已經唧唧喳喳個不停,開始咬牙切齒了。他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希望保持自己的好名聲。如果一個人僅靠尊敬讚美和鼓勵才能生活,那麼他實在是一個脆弱的人。

事實上,與我們關係最為親密的是直接針對我們的流言,這往往讓我們煩惱,甚至使我們不知所措,那麼,又該如何對待這種流言蜚語呢?

1.要消除畏懼心理

人活在世上,總免不了被他人議論。重要的是,自己不被氣勢洶洶的流言嚇倒。在流言麵前不知所措,甚至敗下陣來,那是懦夫的行徑。強差不為流言所動,無論麵對多大的壓力,都不畏懼,更不會對生活失去開積和進取的勇氣。

2.要學會獨立思考

想在流言蜚語中站穩腳跟,堅定自己的信念,就需要有獨立思考的餓力,有自己的主見。因此,你應該對流言進行一番分析,看看其中是否確一點合理的東西,但是,如果完全被流言所左右,就會被搞得暈頭轉向。

同時,多想想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總是去想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形象。隻有這樣,你才能勇往直前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3.要有寬廣的胸懷

受到流言蜚語的襲擊,自尊心受到傷害,當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這種處境中,非常容易產生報複的心理。對此,你必須用理智支配自己的感情,學會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以德報怨,這樣,不僅自己提高了修養,而且大多數旁觀者會理解你,流言的製造者也會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愧。

彈片止於窪坎,謠言止於智者。麵對謠言與侮辱要能夠不生氣,盡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天空,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所謂的流言就是沒有根據的話。愚笨的人往往輕信流言,為之勃然大怒;而真正的智者,身正心平,流言就會不攻自破。

溫和敦厚,做人之本

荀子曰:《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荀子說:《詩經大雅抑》中說:溫柔敦厚,是道德的根本和基礎。

古人說: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純樸厚道是一個人寶貴的德行。純樸厚道的人會得到別人的信任,純樸厚道的人少有災難,即使遇到了不可抗拒的災害。他也會因為自己的純樸厚道而遇難呈祥。一個人如果虛偽奸詐,會在政治上成為兩麵派。在社會上成為因利棄友的市儈小人,遭世人厭惡。這樣的人是沒有朋友的,有也隻是利用關係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當做工具。

早在《詩經》、《尚書》、《論語》等先秦典籍中,就有關於君子溫柔敦厚品德的論述。

荀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溫柔敦厚是君子人格的主要特征。荀子在說明天子的品格和作為時,就曾引用《詩經大雅抑》中的話:《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認為溫柔敦厚,是道德的根本和基礎。

在荀子看來,作為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一個重要標準,君子應該將溫柔敦厚作為自己的內在品質。

那麼,溫柔敦厚的品德又是怎樣的呢?

荀子在《不苟》中說:君子寬而不侵,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

意思是說,君子寬和卻不怠慢,有棱角卻不刺傷人,善於論辯卻不強辭奪理,明察卻不偏激,正直卻不盛氣淩人,堅強卻不殘暴,溫順卻不隨波逐流,恭敬謹慎卻大度。

荀子在《不苟》中又說: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違;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

也就是說。君子誌向遠大時就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誌向小的時候就要謹慎地遵守禮義的約束;聰明而且處事精明觸類旁通,愚笨就能端正忠厚而且守法;受到重用就能做到謹慎地進退,不被重用就會遵守禮義而且自愛;高興時能和順而且守禮義,憂愁時能默默地回避;顯達時談吐高雅而且精明,窮困時能語言簡約而詳盡。

荀子認為,在順境時,君子能恭恭敬敬而不輕舉妄動;在逆境中,君子能警惕莊重,恬靜守理。

荀子還指出,君子應該愛憎分明,即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應該光明磊落,錚錚鐵骨,即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

此外,荀子認為,君子能夠與時屈伸,柔以若蒲葦,能夠兼收並蓄,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下麵的兩個小故事可以證明這一點。

北宋大詞人晏殊還沒有成年時參加殿試。他看過試題,說:我十天前已經做過這個題目,而且文章草稿還保存著,請皇上換別的題目吧。宋真宗非常喜歡晏殊的這種誠實。

有一年,宋真宗允許臣僚們挑選旅遊勝地舉行宴會。各級官員都踴躍參加,連市樓酒店也都設置帷帳以供宴會和旅行住宿需要。晏殊這時手頭拮據,沒錢出遊,便留居家中與兄弟讀書論理。這天,宋真宗挑選輔佐太子的官職,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選任晏殊。宰相問真宗用意,真宗解釋說:我聽說各級官員,無不遊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歌舞不絕,惟有晏殊閉門與兄弟讀書,如比謙厚,正可擔當輔佐太子的重任。晏殊聽說後,便老老實實向真宗說:我並不是不喜歡遊樂吃喝,隻是因為我現在沒錢。如果有錢,這些旅遊宴會我也會參加的。宋真宗越發佩服晏殊的誠實,又因為晏殊懂得為臣之道,便越來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時,晏殊被任命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