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忽有蜀兵探馬來報:“報都督,涪城、綿竹方向開來三四千吳兵援兵,卻非是吳軍陸營主力,是原我軍歸降兵卒。目下已進開進吳兵大寨之內!”張任聽了點了點頭,不憂反喜。
張鬆道:“吳軍添了援兵,都督為何反而喜悅?”張任笑道:“近日,吳軍攻勢日見疲軟,想是因傷亡慘重,後力不繼,士氣低落,故而不得已調歸降士卒前來助戰。我軍歸降吳軍的士卒都是蜀地土人,如何會盡力為吳軍做戰,所以根本不足為慮,反而暴露了吳兵後力不繼的虛實!”
眾人大悟,張鬆笑道:“還是都督妙算,看來我軍再守得兩三個月,吳兵後力用盡之時,便是我軍大勝之期!”眾人一時大笑,張任心中卻是暗道:“恐怕未必到等到一兩個月以後,若事情的發展,按我所想,恐怕一月之內便可大破蜀軍!”
此後,一連三日,陸續都有探馬來報,吳軍盡調梓潼、涪城、綿竹等地兵馬前來雒城下增援,現今諸城已無多少兵馬。
張任聞言大喜,急聚眾將道:“諸公,吳軍滅亡之期,便在眼前!”眾將聞聽一時愕然,張鬆詫異道:“吳軍目下仍是兵將馬壯,何言滅亡?”張任大笑道:“陸遜等人畢竟知兵有限,又不知我西川地利,彼盡調涪城等地守軍,實是自尋死路也!如若我等遣一支精兵從雒城向南,繞過廣漢北進劍閣小道,偷至涪城附近,一舉襲取涪城。則吳軍糧道立時斷絕,不出半月,吳兵糧盡,士氣盡泄,必然束手就擒矣!”
諸蜀將聞聽,一時不由得麵麵相覷,隨即大喜道:“都督神機妙妙,吾等愧不能及,願聽都督調遣!”張任道:“既如此,來日夜裏某便親率一萬精兵從劍閣小道北上偷取涪關。其餘諸將留守雒城!”張鬆點了點頭道:“可是,如果都督帶走了一萬兵馬,城中隻剩四千兵,恐怕抵擋不住吳兵即臨到來的攻勢!”
張任點了點頭道:“此點我早已料到,現今危難時機,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雒城之中原有人口兩萬餘人,加上逃難而來的萬餘民眾,有近四萬人口。其中我估計了一下,最起碼應該有近萬青壯。雒城軍械庫中現尚有七千餘套裝備,你等可選取五千精壯,發給裝備,助你等守城。其餘青壯也編列成隊,或巡邏或搬土運石幫助守城!你等看如此安排如何?”眾人看了看,目下為保雒城也隻得如此了,便都點了點頭。
當下便征集城內所有青壯,計約九千餘人。抽出五千精壯發給裝備,上城守護;其餘青壯編列成隊,布於四門,隨時準備搬土運石、救治傷患。
兩日後,安排完畢。趁夜張任率城中一萬精兵偷偷出了南門,奔廣漢而去。大軍晝伏夜行地過了廣漢,即偷從劍閣南麵小道直奔涪陵而來。
小道崎嶇難行,走了近三日,雖然十分辛苦,卻也漸近梓潼西北.再西走一日餘,便可到涪城之下,眾蜀軍不禁大喜,便加快了腳步。
這日清晨,蜀軍正在艱難行進間,忽然路旁兩側山嶺之上炮聲連連,大隊吳軍出現在山頭之上,搖旗呐喊、戰鼓狂鳴。緊接著,滾木擂石如雨般擲下,頓時將小道前後塞頓。
隨即山頭上眾吳兵箭如雨發,小道狹窄,眾蜀兵躲閃無地,頓時被射倒一片。蜀軍又遭大敗,各自膽裂,紛紛丟盔棄甲,奔來路向劍閣小道回竄。眾吳兵哪裏肯放,箭矢隻是如雨般射下,將正在攀爬阻路亂石的蜀兵又割頓一片。
眾蜀兵為了逃得性命,各自拚命,奮力越過路障向回路而逃。張任見大勢已去,不敢戀戰,也自攀過路障步行向雒城撤去。殘兵方到一處山口,忽地又聽炮聲一響,孫策引三千兵卒殺出。孫策指張任大笑道:“張伯放,這次看你還能逃到哪裏去?”
張任屢屢中計,心中羞惱非常,隻覺得腹中團團一股烈火無處發泄。一聲怒吼,大鐵一掄,頓時將來襲幾名陸營騎兵掃落馬下。搶過一匹戰馬,便直奔孫策,雙目眨紅,前來拚命。
便聽張任怒吼一聲道:“我與你拚了!”勢若瘋魔,掄槍死戰,隻是進攻,並不遮擋。僥是孫策如此勇將,竟也被張任一時殺得手忙腳亂。隻是遮擋不住,連連後退,陣腳一時竟被蜀軍殘兵奮力衝破。
張任見戰退孫策,不敢戀戰,乘機衝入道口,拚命南奔,川軍殘兵隨後也蜂擁而逃。眾蜀兵正逃間,忽然山後又是一聲炮響,道旁山澗裏又殺出兩三千吳軍,當先一將白馬銀槍,正是趙雲趙子龍。
趙雲怒吼一聲:“常山趙子龍在此,此路不通!”(就差沒有說留下買路財了!哈哈!)銀槍飛舞,殺氣四溢,當前數十蜀兵頓時被趙雲捅翻在地。兩員蜀軍偏將大怒,奮力向前,戰不三合,被趙雲一槍一個刺落馬下。
張任此時也趕到近前,頓時和趙雲照麵。趙雲在攻城時和張任照過麵,卻並未有機會說話。此時趙雲看見張任,心中一愣,抱了抱拳道:“張師兄,師弟趙子龍這廂有禮了!”張任歎了口氣道:“不想我等師兄弟今日在此照麵,師弟是奉命在此攔我麼?”
趙雲點了點頭,澀聲道:“正是,雲奉命在此阻截師兄。軍令在身,恕雲不能多禮。”張任欲待動手,又恐傷了師兄弟情誼,一時有些躊躇。張任看後麵孫策追兵將至,急道:“我要撤回雒城,這路口你讓是不讓,否則休怪師兄不講情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