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塞北卷 第三章 烽起(1 / 3)

平定塞北卷 第三章 烽起

公元216年七月,許都皇宮,演武場內!

自我即位以來,每天早晨早朝過後都要率領數百‘解煩軍’各師宿衛兵將在演武場內習射一番,參加演習者全部用的是真刀真槍!為此,多有文武勸阻道:“按照律法,在禦前現刃者斬立決。可如今,每日都有數百奮勇之士持刃挾弓鬥勇於陛下身旁,陛下也不顧龍體,親力訓練。萬一有不詭狂夫猛然犯駕,陛下若然有失,非是社稷之福。請陛下三思!”我聞言笑道:“王者視四海如一家,普天之內皆是朕之赤子,朕恨不得一一和其推心置腹,怎能連親衛之兵也加以猜忌呢!?卿等之議不足取也!”是言一出,解煩親衛無論各部、各族兵士聞言莫不感動,知恩而效命,不數年,解煩軍諸部皆為精銳,雖陸營精兵亦多有不敵!這正合了我以文固國,以武強國的心意!

是時,正是早朝剛過的早晨,演武場內聚集近千彪形大漢,或穿甲胄、或是赤膊,或持刃互鬥,或挽弓急射,各自練得是不亦樂乎!

演武場西北角,約有百名‘雷’字部隊勇壯正圍成一圈大聲叫好:“好,使得好戟!……”

我也端坐禦椅之上,笑看著圈內一員少年在圈中舞戟!隻見這少年手持一柄大戟,使得是有若出神入化,寒光閃閃!黑色的大戟在其手中直有若蒼龍狂嘯、威若雷霆!地麵上的草屑和灰塵在戟風的強烈帶動下漫天飛卷,好像有若一個小型龍卷風相似!

須臾,少年收戟定勢,額頭直冒熱汗,自信滿滿地走上前來道:“父皇,您看我這戟使得怎麼樣!”原來這少年正是太子陸衝!我伸手遞過一方絲巾給陸衝,陸衝接過擦了擦額頭的熱汗,然後遞給了身邊的侍女!

我想了想道:“衝兒,你的戟式已經很純熟了,內力也有五六成的火侯,隻是以你你現在功力上戰場的話,恐怕要不了十招,就會被孟起、子龍、興霸這樣的高手擊敗!”陸衝聞言噘著臉,有點不服氣地道:“哪有,我和甘將軍他們拆招時,都能戰個二三十招呢!”

我聞言笑而不答,問身邊的黃敘道:“義文,以你看太子的功力到底有多深?”黃敘笑笑道:“恕罪直言,在演武場上太子和朝中幾位大將還是能戰個一二十合的,因為這隻是比武、太子又是萬金之軀,誰也不會當真敢下殺手。但是在戰場上,那是以命搏命的時候,以太子現在這般沒有經驗、沒有殺氣的功力,在戰場上也許在子龍將軍麾下走不了五個回合!”

我聞言撫掌大笑道:“聽到吧,衝兒,不要太驕傲了,你的本事離著一代名將的位置還差得遠呢!不要驕傲,也水要灰心,繼續好好努力吧!”陸衝聞言有些垂頭喪氣地撓了撓頭道:“是了,父皇!”

正是這時,忽然演武場外有一陣大喊迅速傳來:“讓開!讓開!陛下在哪?邊關六百裏急報!”一名邊軍信使滿頭大汗,飛奔至近前,下拜急道:“啟稟陛下,西部鮮卑步餘根部聯合匈奴一部約有十餘萬人七日前陷平城,正進逼雁門!太守郭淮大人命小人火速前來報知陛下,請陛下速發援軍!”

我聞言大驚,急接過信使所呈的邊訊密筒。打開來一看,果是郭淮告急文書,書曰:臣雁門太守郭淮急稟陛下:本月初,河西鮮卑步餘根部並南匈奴一部十餘萬大舉來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破平城,進逼雁門!雁門城少兵寡,勢若累卵,危在旦夕!請陛下速發援兵,以救危局!

我聞言麵色急變,問信使道:“郭太守可曾告訴你,雁門能守住幾日?”信使道:“太守曾言,三十日內可保無憂,三十日後城池難保!”我心中稍定,便道:“你下去歇息吧!”信使告退!

我站起身,大喝道:“來人,速撞景陽鍾,召集全體朝臣金鑾殿議事!”“遵旨!”幾名隨侍太監急匆匆而去!陸衝聞言躍躍欲試道:“父皇,我可不可以也去參加朝會?”我聞言猶豫了一下,笑道:“也罷,父皇十四歲已經領兵征戰了,你也應該熟悉一下朝政了,隨朕一起去吧!”陸衝聞言歡呼雀躍,喜孜孜的跟在我身後直奔金鑾殿而去!

不一會兒,景陽鍾響後不到半個時辰,各部文武大員紛紛如飛趕至,無人敢怠慢一步!須臾人齊,我麵色微皺對眾臣道:“適才朕接到雁門邊關六百裏急報:河西鮮卑步餘根部聯合南匈奴一部共十餘萬人已陷我平城等地,正圍攻雁門。若雁門一破,並州大門洞開,中原危矣!諸位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諸文武聞聽大怒,張昭道:“此次鮮卑來勢洶洶,其心不善,若不於以迎頭痛擊,豈非讓其以為我華夏無人!?”孫策當即請命道:“請陛下下令,臣願親提一旅雄師北上,蕩平蠻夷,以靖邊境!”一時間,眾文武紛紛請戰,十分踴躍!

我聞言冷笑一聲,問道:“諸公紛紛請戰,可曾對鮮卑諸部有所了解?他們分為多少部落?有多少人口?兵力有多少?為何會傾軍來犯?”此言一出,諸文武大多啞了火了,一時麵麵相覷,不敢多言!

我暗罵了一下:“一群愣頭青!”對張昭道:“子布,朕已令你搜集鮮卑、匈奴、烏桓等部資料多日,現在既然鮮卑和匈奴一起來犯,你就給諸公說一說這兩部的情況,讓大家心裏有素。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嗎!”“遵旨!”

張昭潤了潤喉嚨,將近年來‘暗影’搜集到的資料一一報來:

******

匈奴和大漢交戰數百年,其曆史早為漢人所熟。但自漢武大帝於以匈奴以強力打擊後,匈奴實力大弱且分裂成一南一北兩隻、並且內鬥不休!北匈奴繼續與大漢作戰,南匈奴則南遷塞內、歸附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