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塞北卷 第二十三章 漢威(卷終)(3 / 3)

消息傳出後,華夏軍營裏頓時響起了一陣陣驚天動地的歡呼聲,士兵們將手中一切能夠扔上天的東西都拋入了空中,慶祝馬超這次千裏急奔、直搗虎穴的曠世戰績。而雁門關內的軍民們聞此喜訊則放此了鋪天蓋地的焰火,在晚霞的映照下一時整整個夜空映襯得絢麗多彩、壯美異常!

相比漢軍們歡天喜地的興奮心情,聞聽老巢被連根拔起的拓拔槐二話不說、一頭便暈眩在地,人事不醒。鮮卑巫醫緊急施救後,連除幾口鮮血的拓拔槐倉惶地道:“快、快撤兵,連夜撤兵,拋棄所有輜重和牛羊,星夜北返,否則我等盡死於此地!”眾鮮卑將領聞言大恐,軍中無糧,後援無繼,友軍被殲,本來就夠慘的了,現在老巢又被狡詐惡毒的漢軍連根拔起,這場仗已經是輸得不能再輸了!再不逃走,恐怕再過幾天,軍心盡喪、糧草絕盡之下,大軍不用打仗就會自己逃得幹幹靜靜了。於是,逃意心切的鮮卑大軍連夜收拾好行裝,丟棄一切可能礙事的輜重等物,星夜竄往漠北而去!

誰知大軍剛逃竄出去不到十餘裏,便見曠野裏猛然間號炮四起,火把遍地,無數漢軍呐喊著四下圍剿下來。星光下,原野裏,無數星星點點為火把就如同一片片龐大的星海一般鋪天蓋地席卷而來,那驚天動地的喊殺聲頓時令黑夜劇烈的沸騰起來。

老巢被端的拓拔鮮卑軍心中大恐,將無戰意,兵無戰心,不敢戀戰,隻顧打馬往北逃竄而去。漢軍們如何肯舍,三萬解煩軍騎兵,三萬重甲騎兵,及馬遵所部一萬輕騎兵奮力咬尾急追,一路激戰!鮮卑軍敗勢已定,陣形大亂,一路連連大敗,伏屍無數!

至天明時,鮮卑潰軍逃至白龍山下,這是當年河西鮮卑大人步餘根的埋骨之所。正當眾鮮卑軍看看就要越過白龍山,逃過內長城、竄往漠北時,猛然間白龍山後一陣號炮鳴響,一支輕騎冷不丁殺了出來,朝陽下一杆巨大的軍旗迎風飄揚,旗上一個龍飛鳳舞般的大字——‘龐’!

這正是同樣得到馬超襲營成功急報的代郡所路龐德的三萬輕騎兵,他們一晝夜連奔二百餘裏山路星夜趕到此處,正好將鮮卑潰兵截了個正著。一時間,十萬漢軍鐵騎將鮮卑殘兵圍成一處,角號鳴響之處,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連環相套的錐形戰陣,像一柄柄毒辣的尖刺一般向鮮卑軍腹地大膽穿插、強力分割起來!

隻不到半個時辰,指揮不靈、抵抗無力的鮮卑大軍已經徹底沒有了有秩序的抵抗,簡直兵敗如山倒的似的一片一片舉手歸降!漢軍將士們這時根本顧不上收降這些俘虜,隻是打馬越過、繼續向著鮮卑殘軍的最核心部分狂奔而去,那裏有著拓拔鮮卑最大的頭領——拓拔槐!

最後的戰鬥反而要比外圍的戰鬥激烈許多,因為圍護在拓拔槐身邊的便是拓拔鮮卑最後的精銳‘飛鷹衛’殘部七千餘人,以及各鮮卑將領的精銳護兵三四千人。一時間,萬餘鮮卑殘軍團團聚成一團,擺成一股圓陣,奮力抵抗著漢軍鐵騎一輪輪的凶猛攻擊。

當漢軍們第三次凶狠的進攻被更凶猛的‘飛鷹衛’擊敗時,擔任此役臨時戰場總將的張遼有些不耐煩了,張遼皺了皺眉頭,冷冷地道:“各軍退後整編俘虜,留下‘解煩軍’殲敵。下令高順所部‘羽’字號騎兵在二百步外用弓箭削弱敵軍,打亂敵軍陣形,趙雲和張合所部將敵四麵合圍攻,待敵陣形亂後,一擊破敵!”“喏!”傳令兵飛快傳令而去。

不一會兒,漢軍陣後一陣驚天動地的角號聲和骨笛聲響起,陸營重騎兵和輕騎兵們如同潮水一般紛紛退下,把最後的戰鬥讓給了‘解煩軍’。

便見趙雲和張合所部四麵將鮮卑軍團團圍定,而高順的弓騎兵們開始用手中的超強長弓向著鮮卑殘陣猛射而去。一時間,原本嚴陣以待的鮮卑軍頭上頓時落下了一陣密密麻麻的強勁箭雨,鮮卑人那脆弱的皮甲根本抵擋不住如此強勁的長弓箭矢,頓時死傷無數,陣形一陣混亂。

弓騎兵們毫不放鬆,依靠著馬急弓強、人數多的優勢,在後麵的對射中迅速占了上風,不過六七輪箭雨互射過後,近萬鮮卑殘軍死傷過半,原本齊整的防守陣形也幾乎亂成了篩子一般、漏洞百出。這是後世蒙古兵破敵的典型戰術之一!

隨著一陣沉悶的角號鳴響,兩萬嚴陣以待的漢軍槍騎兵和突騎兵各掣刀槍,呐喊著如同一陣狂風一般越過兩三百步的短途距離,以一種長驅萬裏、勇不可擋的氣勢一頭撞入了鮮卑人紛亂的軍陣。而唯恐分不到羹的弓騎兵們也迅速收起強弓、拔出馬刀,呐喊一聲如同急嘯的颶風一般隨後卷了過來。

三萬對數千,戰鬥沒有懸念:一排接著一排的鮮卑人在漢軍們熊熊怒火和染血刀槍下魂歸天國,一名又一名鮮卑戰將在趙雲、高順、張合的槍下殞命沙場。拓拔雲海死於張合之手,另一名‘拓拔四傑’之一拓拔雄則沒於亂軍之中,但直到心疾甚重的拓拔槐被馬快槍急的趙雲隻三合便挑於馬下時,戰鬥才算徹底結束了!……

一陣微寒的春風吹來,白龍山下的大地已經再次被鮮血所染紅,數以萬計的伏屍,血流成河的慘景,熊熊燃燒的車輛……天地間一片蕭殺和慘烈!讓世人不得不感歎戰爭的殘酷和造物的神奇,這同一片土地竟然埋葬了兩名一代雄主的偉岸身軀。一名是桀驁不馴的步餘根,一名是野心勃勃的拓拔槐,隻可惜時也、運也、命也,這白龍山下的古戰場卻成了他們這一對難兄難弟共同的埋骨之所。

最後,亂軍之中,原本逃亡在外的步餘根之子呼法蘭的遺體也被找到,隻是不知道是被誰所殺:整個人幾乎被攔腰斬成了兩斷,麵孔上皮膚緊皺成一處,顯然是死得十分痛苦!

我心下感歎之餘,隻得將此役死難的鮮卑將士全部再次葬於白龍山下,而戰死的漢軍將士萬餘人則火化後依姓名和籍貫運回故鄉安葬!

公元219年五月初旬,休整了一段時間的漢軍們迅速北上,先後克平城收桑乾,直撲拓拔鮮卑故土。而此時,剿滅了拓拔鮮卑盛樂王庭的馬超已經在鮮卑境內征戰多日了,拓拔鮮卑中南部幾乎已經被馬超獨力蕩平。待會合了張遼等主力後,兩軍迅速北上,馬超、龐德一路直進抵北海(今貝加爾湖)方還,而張遼一部則一股作氣進剿到鮮卑人的發族地********湖附近方還!而原本率軍兩萬餘人與東部鮮卑軻比能大將越吉做戰的拓拔鮮卑最後一員大將‘拓拔二虎’之一的拓拔石仁走投無路之下也最終選擇了領殘部萬餘人歸順了張遼。至此,拓拔鮮卑這鮮卑三部中最為強悍的一支,終被華夏漢軍倚仗天賜良機所剿滅,結束了其做為一個獨立政權和民族存在的曆史!後來,拓拔鮮卑故地劃為雲州,轄雲中、九原、五原、高闕等郡並入了華夏帝國。

等到漠北征戰結束之時,經統計:七十萬拓拔鮮卑牧民中,幸存者不過三十萬人(後有近半遷與並州和冀州充實戶口,另遷大量漢人移居雲州),其餘軍民三十餘萬沒於戰亂,而有一部分鮮卑殘部約有數萬人不願歸降,從原匈奴王庭哈爾和林附近西遷逃往西域而去。

此時,華夏北疆除一個東部鮮卑尚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位外,廣闊無垠的塞北大地已經盡屬我華夏所有!然而,盡管東部鮮卑在華夏曆次對外戰爭中都保持了中立,甚至友好的地位,但華夏帝國的戰略眼光最終還是轉向了他,因為我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點不應該有的隱患!

******

二年後,以一夥華夏商旅在東部鮮卑境內被遊匪所害是軻比能部蓄意所為為借口,已占領土完全對東部鮮卑形成包圍之勢的華夏帝國調動三十萬精銳兵力從遼東、幽州、雲州東、南、西三麵對東部鮮卑進行了合圍。

此時的東部鮮卑放眼四望,周圍除了華夏帝國的領土便是毫無兵力的華夏屬國,根本沒有任何求救之所,於是大兵壓境之下的軻比能隻能徒呼奈何!加之鮮卑民風已經極度漢化,不願與漢做戰,所以軻比能不得不明智地接受了華夏帝國‘忠義永安’王的封號,不戰而降,拱手交出了十餘萬大軍的指揮權和五十萬子民。後來,東部鮮卑故地劃為永安、定邊、北國三郡,並入了華夏帝國!

至公元221年中期,華夏帝國終於橫掃漠北,完成了前代秦皇漢武也未能完成的拓疆大業,將所有未來數百年內可能被華夏民族造成危害的漠北民族收服於囊中。從此,華夏帝國開始大力經略塞北,移漢民屯邊,推漢俗於各族……不過十數年,便牢牢將漠北各少數民族完全融入了華夏帝國的懷抱!於此同時,仰慕華夏帝國繁榮昌盛的天下萬邦開始紛紛來朝,一時間,許都城內奇裝異服之士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而在解決了華夏帝國曆代威脅最大的北方以後,炎黃子孫的眼光開始將眼光投向了東方廣闊的大海、西方無垠的異域,以及南方蒼莽的叢林。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地理大發現和殖民征服將由中國人來開拓!

******

至此,平定塞北卷十數萬字到此結束。其實說實話,到此本文已經可以全部結束了,後續的征戰要不要繼續寫,爵士想聽聽書友們的意見,畢竟爵士不想有狗尾續貂之嫌!請大家踴躍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