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訂閱)
疫情的防治要從源頭抓起。
荀冉的防治之法雖然乍一看來沒有什麼特別,但勝在對症下藥,每一拳都砸在疫病的脊梁骨上。便是這鼠疫來的再凶險,也會被漸漸的壓下去。
果不其然,在楊懷刺史命令官府衙役按照荀冉吩咐將疫病防治具體方法落實後,原本預計將肆虐益州乃至劍南的疫病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
當然,那些已經得了疫病的人便看造化了,別說荀冉不是神醫,便是華佗在世,在唐朝這種醫療環境下,也無法逆天行醫。
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
有些事情不是強求就能成行。
見疫情得到了控製,荀冉又寫了一封手書叫人送給楊懷。
手書中將疫病可能反複的幾個時間點大致說了一遍,又給了楊懷一些具體的建議,直是把這個以拍馬屁著稱的刺史感動的熱淚盈眶。
節度使雖然總領軍政大事,但能夠像荀冉這樣事必躬親的實在是不多。
經此一事後,楊懷也對荀冉心服口服,甘願為他赴湯蹈火。
與此同時,荀冉將精力更多放在了府軍的訓練上。
如果吐蕃真的侵入劍南,抵禦他們的主力勢必是募軍。但如此一來,駐守各州的重任便落在了府軍身上。
若是他們還像以往一般散漫著混吃等死,荀冉實在是放心不下。
好在訓練兵勇比他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一來這些府兵好歹是混跡行伍多年的老兵油子,便是沒吃過豬肉還見過豬跑呢,稍稍加上一些訓練量,他們便能夠找到感覺。
最初的幾天可能會有些艱難,但隻要挺過最初的幾日,事情就好辦多了。
糧草輜重這些倒不需要太過擔心,畢竟益州是整個劍南道的中心。
吐蕃要想侵占劍南就一定要拿下益州。
從吐蕃到益州隻有西和北兩個方向,無論從哪個方向來,從益州開始運送的糧草輜重都能在第一時間運抵邊防。
威望是需要戰鬥來樹立的,經過與乞力羅讚一戰後,荀冉在募軍尤其是玄甲軍中樹立了絕對的權威。
野狐穀與三丈原是吐蕃人入劍南的兩條必經之路,果然不出荀冉所料,在沉寂了多半個月後,吐蕃人終於按捺不住,開始全軍向劍南出擊。
由於乞力羅讚敗得太慘,這次吐蕃讚普決定分兵兩路,分由西線與西北線向益州進軍。
荀冉在從斥候隊正阮安口中得到這個消息後,撫掌稱快。
一切盡在他預料之中,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將這個布袋口子慢慢收緊,再甕中捉鱉了。
劍南的地形就是這樣,看似平坦實則多是密林。
吐蕃的騎兵很難在劍南各州縣衝擊起來,加之吐蕃人對劍南地形不熟,甚至有迷路的可能。
而唐軍則可以隱藏在暗處,隨時準備伏擊。
以最小的代價戰勝對手這一直是荀冉的戰鬥哲學,如今也自然而然的放在了對抗吐蕃的戰鬥中。
便在大戰一觸即發之時,從長安八百裏加急而來的聖旨讓荀冉更加堅定了決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