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荀冉收徒(1 / 2)

(求訂閱,求訂閱)

荀冉在大澤一役殲滅了吐蕃三萬精銳,可謂重創吐蕃。

經此一役後,吐蕃人已經沒有了繼續跟唐朝叫板的實力,理所當然的放棄了繼續攻伐劍南的計劃。

吐蕃讚普是個識時務的人,當即換了一副嘴臉,命特使前往長安求和。

當然在此之前,荀冉呈上的大捷奏表早已呈遞到大明宮紫宸殿中。

當今皇帝陛下本就是個英明神武的領袖,所謂英明神武換句話說就是好大喜功。

皇帝陛下雖然已經貴為天可汗,但其實這個名頭多少有些虛。

看看那些入長安參加大朝會拜見天子的番邦,除了已經被滅國的波斯,幾乎找不出一個大國。

西突厥人剛剛和大唐大戰過,如今劃碎葉分治,自然不可能對唐朝俯首稱臣。至於高句麗,自打前隋起便是一根啃不動的硬骨頭。

隋煬帝三伐高句麗,最終敗掉了大隋基業,成了亡國之君。

當今天子自然不想傾舉國之力去啃這麼一塊硬骨頭,所以隻要高句麗不太過分,皇帝陛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至於其餘奚族、契丹族、室韋族則都是一些小部落。這些部落在之後或許會成長為橫掃亞歐的超級部族,但那都是後話,在唐朝他們絕對不可能和突厥、回鶻相比。

再就是西南了。

南詔一直是個令皇帝陛下頭疼的問題。

這個並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的國度對唐朝的態度幾經反複,並最終投入死敵吐蕃的懷抱。

這次南詔與吐蕃聯合侵擾劍南便是看準了時機,若不是荀冉料事如神,在野狐嶺與大澤一線部署了重兵,真會被他們繞過去直取益州。

皇帝陛下是個恩賞分明的聖人,荀冉不僅擒獲了南詔國主,還痛擊了進犯的吐蕃人,端是為大唐朝廷出了一口惡氣。不過荀冉年紀輕輕卻已經貴為護國公,劍南道節度使,可謂位極人臣。再行封賞,那可就得是封王了。

自古異性封王可沒有什麼好下場,荀冉活的好好的,自然不想去觸這個黴頭,當即謝絕了皇帝陛下的美意。

皇帝本就是做做樣子,也樂得荀冉拒絕。

最後英明的天子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驚訝又在情理之中的決定,那便是允許荀冉將家眷接到劍南。

這個恩賜說大不大,但說小也卻是不小了。

要知道大唐祖製不允許駐守邊防的大將攜帶家眷,為的便是防止他們造反。

雖然這一招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但大多數的武將心裏還是會有所顧忌。

不是所有人都是人渣,隻要對親眷有掛念,武將的頭上便懸著一柄長劍,時時刻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皇帝允許荀冉將親眷接到劍南,等於是傳遞了兩個信號。

其一自然是對荀冉絕對的信任。這一點,長安城中的老嫗,總角孩童都能看出來。

其二便是告訴荀冉,他的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皇帝能夠把荀冉的親眷送到劍南,自然也有辦法將他們再擄掠回長安。

這是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信,隻要這個天下還姓李,皇帝便有這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