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場協議”的簽署,五國政府還是利用自己的職能聯合幹預外彙市場,各國開始紛紛拋售自己國家手中儲存的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對於美元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很願意協助美國采取入市幹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彙價。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幹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彙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廣場協議”,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彙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彙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彙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裏,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隻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雖然當時日本人均GNP超過美國,但國內高昂的房價使得擁有自己的住房變成普通日本國民遙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股價和地價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形成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國家再度在法國羅浮宮聚會,檢討“廣場協議”以來對美元不正常貶值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以彙率調整來降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優劣性,結果是此期間美國出口貿易並沒有成長,而美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羅浮宮協議要美國不再強迫日元與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預算等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沒有找到當時美國經濟疲軟的症結,而日元與馬克升值對其經濟疲軟的狀況根本於事無補。
相反的是,“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1990年4月,大藏省頒布《土地融資限令》,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幹預,隨之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複蘇之跡象。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