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以月喻佛性。佛性周遍色界,恰如月之遍照色界九天佛性無所不在,恰如月光揮灑在江濱,連它在水中的素影也掀起淪漣。這樣的月色就提供了機境,讓人無心而見道。因而結句說作者的禪心就像這有虧有盈的溪月。皎然詩中,寫月色的有多篇,此篇亦為其中富於禪趣的佳篇。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韋應物
鑿崖泄奔湍,古稱神禹跡。
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
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
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貽之道門歸,了此物我情。
【譯文】
鑿穿山崖傾泄奔騰的急湍,古人說這是大禹留下的神跡。
濤聲在山門店前一夜喧響不停,讓我獨宿之人通宵不能安席。
佛性真如本性是清淨,石岩之中原本沒有聲音。
為什麼當兩物相撞擊時,就會驚雷轉響空山震驚?
且把此情事告你這位道門舊友,請你為我解說這物我之情。
【賞析】
此詩寫聽水聲而引起對佛理的思索。作者在山寺獨宿,嘉陵江水的濤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引起作者對佛性、對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靜的自性怎麼會轉而成動的喧響,這奇妙的濤聲是如何出現的。結聯希望老友能為其解說。
此詩所提出的問題實質是動靜聯係的問題,詩以疑問提出此問題,啟發人去思考,是頗富意趣的,因雖未明作解答,但其實已表明濤聲是動靜相反相成相互為用的結果。
寄韜光禪師
白居易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鍾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譯文】
一個山門變作兩個山門,兩個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東澗水中流著西澗的水,南山雲疊起了北山的雲。
前台的花綻開後台能看見,上界的鍾聲下界聽得清。
遙想我的宗師行道的地方,飄著天香的桂子落紛紛。
【賞析】
此詩的旨意亦在說明佛性無所不在。有如雲水,水的流動,東澗西澗毫無差別;雲的飄浮,南山北山全為一體。又如花開,前台花開後台可見,又如鍾聲,上界鍾響下界可聞。結聯寫天香桂子紛落,亦是渲染佛性的無所不在。先師行道之時,天香桂子紛落亦可說是佛性的顯現。
言默吟
邵庸
當默用言言是垢,當言任默默為塵①。
當言當默都無任,塵垢何由得到身。
【注釋】
①任:放任,不管束。
【譯文】
應當沉默時言語都是汙垢,應當說話時沉默即是灰塵。
當說話當沉默時都應無拘無束,塵垢又怎能沾上自身?
【賞析】
這是一首闡明修禪之道的詩歌。一、二句是說,應當沉默時,如果說話,或者,應當說話時,反而沉默不語,都不是修禪之道。這時候,語言或者沉默都束縛著你的身心,牽製著你的一舉一動,它們像塵垢一樣蒙在你的心靈之上,阻撓你通向禪悟之境。學禪,有時候需要靜心默求,有時候需要念經誦佛,養心定性,不管哪種形式,關鍵都在於心求,不要約束自己的身心和行動,不要受外界幹擾。要發掘自身的真如本性,讓它像神遊之馬一樣,任意馳騁,帶你飛入禪的境界。就像此詩三、四兩句所言,無論是應當說話還是應當沉默,都要無拘無束,隨心所往,這樣,你的自身佛性便會明亮如鏡,不會被塵垢所汙。
切忌從他覓
良價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憑麼會,方得契真如。
【譯文】
切忌從他方去求覓,那樣會越求越萬裏迢迢不可相遇。
今天我隻是一個人獨自前往,然而卻無論到哪裏都能與它逢聚。
它是一切它是大全它現在就是我,但是個體的我卻並不和它相符。
我們隻能夠像這樣去領悟,才能夠在心中體會到真如。
【賞析】
此詩是洞山良價過水睹影猛然開悟後所作。詩以形體比實有的個體,以影喻空界的自性。禪師開悟全由自己實證,不可他求。因此說“切忌從他覓”,不求諸己而求於他人就會越求越遠,故說“迢迢與我疏”。正因為自己能獨自去求,才能處處遇到那自性。佛性自性包容一切,自性中就有我在,所以作為總體大全的佛性就是我,但作為個性的我卻不能容納佛性大全,所以才說我並不是佛性。結尾說要這麼領會,才可以契合真如。此詩影形關係的見解,觸及的是整體和部分關係問題、空和色的關係問題,是頗富禪理的。
山居
延壽
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終怯下輕霜。
滔滔一點無依處,舉足方知盡道場。
【譯文】
真正的鬆柏最喜歡雪擁冰堆,枯萎的花卻怕輕薄的清霜。
像是流水滔滔沒有一點可依存之處,其實一舉足就知道處處都是道場。
【賞析】
此詩寫作者對修行之道體悟,作者亦是從大自然中體悟到了禪理。首聯寫鬆柏獨喜厚雪和危花怕輕霜,是以對比意自況,表現作者的清苦自守和堅持修道的意誌。後聯以讓過一步的手法寫作者的體悟,由滔滔流水似無可依之到舉足都是道場,寫作者認識的變化和飛躍,即認識到了對佛性真如的認識並非是毫無處所可尋,而是舉足即是踏上了道場,即處處可以認識到道,也即道無所不在之意。
又答斌老病愈遣悶
黃庭堅
百屙從中來,悟罷本誰病①。
西風將小雨,涼入居士徑。
苦竹繞蓮塘②,自悅魚鳥性。紅妝倚翠蓋,不點禪心淨③。
【注釋】
①本:致病的根本。
②苦竹:也稱“傘柄竹”。
③點:汙,損傷。
【譯文】
百病都從煩惱中來,了悟根本後就無人生病。
西風帶著毛毛小雨,裹著寒意吹入居士院庭。
苦竹繞著滿塘蓮花,魚鳥盡情遨遊自悅本性。
紅色蓮花倚著荷葉,不經點染禪心本來清靜。
【賞析】
這是一首和詩。一、二句是說,人間的煩惱是致病的根本,百病由此而生。《維摩經》:“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隻有消除“諸煩惱”,才能無病。三、四、五、六句是寫景,西風微拂,小雨蒙蒙,寒意迎麵而來,苦竹繞著滿塘的荷花,魚鳥自由自在地遨遊。作者希望病愈後的黃斌老在這種清靜、優雅的環境中能夠擺脫煩惱和苦悶。最後兩句也有較深的佛機,“紅妝”“翠蓋”都是色界景象,不經點染,禪心清靜,其中空無一物,作者借此宣揚色空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