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描寫的亦是佛寺的幽靜境界。首聯寫佛寺為林木環繞,清陰一片,即是表現山寺的幽深。頷聯寫竹影秋風,靜寂無人,則是寫山寺的靜寂。頸聯則以閑雲與狎鳥的無拘無束,象征山居修行生活的悠遊自適。結聯寫不怕晚歸願意聽寺僧講析佛經妙理,寫造訪山寺的盡興和自得。
天姥岑望天台山
靈澈
天台眾峰外,華頂當寒空。
有時半不見,崔巍在雲中。
【譯文】
天台在眾峰之外,它的華頂聳立寒空。
有時有一半看不見,巍然隱身在白雲中。
【賞析】
此詩描寫縹緲隱約聳立雲深的天台山,禪師寫山常有象征性,用以表現縹緲無端的佛性,或超脫塵世的禪境。此詩當也有這種象征意義。
金陵野外廢寺
遊九言
寒花窈嫋蔓頹牆,古寺蒼苔晝掩房。
犬吠屋頭山杳杳,蟲鳴階隙草荒荒。
池塘淡日蒹葭冷①,籬落西風橘柚黃。
六代江山金碧地,斷碑留得管興亡。
【注釋】
①蒹葭:蘆葦。
【譯文】
寒花柔美細長,長滿頹廢的院牆,白天古寺中蒼苔掩映著禪房。
屋頭上犬吠陣陣,山間幽暗深遠,昆蟲在階隙中鳴叫野草荒蕪。
淡淡日光下,池中蘆葦孤寂寒冷,西風從籬笆掠過,橘柚皆成熟。
曾經是六朝古都金碧輝煌之地,如今的斷碑已成為興亡的記錄。
【賞析】
這首詩描寫金陵野外廢寺的景色。前六句寫景,突出了一個“廢”字,與題目“野外廢寺”十分吻合。“寒花”“頹牆”“古寺蒼苔”“山杳杳”“草荒荒”“淡日蒹葭冷”“籬落西風橘柚黃”等等,都是圍繞“廢”字而展開。古寺已經廢棄,今非昔比,所以寒花蔓過頹廢的院牆,房屋上長滿苔蘚,野草茂密,蘆葦深深。這些詩句烘托出廢寺周圍荒涼、肅殺的氣氛,這為下文作者抒情做了有力的鋪墊。末尾兩句聯想到金陵城古今興衰的曆史而發表感慨。金陵曾是三國時吳國和東晉以及南朝時宋、齊、梁、陳六朝古都,盛極一時,如今這些朝代都已煙飛雲散,隻有斷碑尚在,記錄著古今興亡。佛家認為,世界無常,眾生無常,世上一切人、一切事物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之中,最終歸於消滅。金陵野外廢寺的盛衰乃至於六朝的興亡都是這個道理,人們沒有必要為之歎息。詩中寫景、抒情銜接緊密,結構自然精巧,達到情景交融之境。
題中南佛塔寺
溫庭筠
鳴泉隔翠微,千裏到柴扉。
地勝人無欲,林昏虎有威。
澗台侵客履,山雪入禪衣。
桂樹芳陰在,還期歲晏歸。
【譯文】
隔著蒼翠的叢林山泉噴濺轟鳴,不遠千裏來到這佛寺柴門。
潔淨的聖地自然無欲無求,樹林昏暗虎豺才顯露威風。
澗邊的青苔埋沒了客人的草鞋,山上的飛雪飄進了禪僧衣襟。
桂樹的濃蔭總是蔭護著山寺,待到那年終歲末才回歸啟程。
【賞析】
此詩描寫山寺環境和作者澄靜的心境。佛寺環境的幽深潔淨得到渲染。翠微鳴泉、澗苔山發、桂樹濃蔭,詩的遠景多取纖塵不染之物,就把禪居處境的一塵不雜超脫塵外做了有力表現,使人置身於一種聖潔的氛圍中,自然也就去盡一切欲念,進入到空諸所有清澄明潔的心境之中。
宿九華化成寺莊
冷然
佛寺孤莊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
岩邊樹動猿下澗,雲裏錫鳴僧上山。
鬆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汜。
明朝更躡層雲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譯文】
佛寺是孤莊一個,倚立在千山之中,我來到這裏,詩境和山景吻合無間。
山岩邊樹枝動,是猿猴飛騰下澗,雲空裏錫杖響,是山僧正在上山。
鬆梢映照月影,寒意彌漫碧落,石泉亂響喧音,瀑流如珠噴濺。
明日清晨,還要層層踏雲登攀,一生的心願,就是要和煙霞共老共閑。
【賞析】
此詩描寫九華山寺的景觀,如詩的第二句所說著意要表現的就是“詩境”。這個詩境就是山寺的勝境,兩相吻合,所以說是“強相關”。而幽靜潔淨、超塵脫俗則是禪意詩境之所在。詩從視聽兩方麵加以表現。頷聯寫聽覺,樹動猿下澗,錫鳴僧上山,是作者聽到的遠處傳來的聲音,遠處之聲聽得如此分明,正是靜極所至,這是以動寫靜。頸聯則主要寫視覺,以鬆月影寒寫山寺的幽雅,石泉的描寫則是常見的手法表現潔淨。結聯表達作者山居修道到老的意願。
書古寺僧房
齊己
綠樹深深處,長明焰焰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