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心理健康與養生(三)(1 / 3)

中醫解碼心病還須心藥醫

中醫心理治療思想源自《內經》。《內經》認為凡是太過,不及的情緒,不正常的心理活動,若不及時調理,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造成身心疾病。若病源來自於七情心理,則“心病還須心藥治”,首先應用心理治療調養。《內經》的原旨可歸納為:心療、知療、情療、意療四類心理治療方法。

心療是通過調攝心神,改易心誌、移精變氣來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靈樞·終始》指出:“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寒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在《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對心療有專門的闡述。移精變氣就是通過改善病人的生活環境,以良好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環境來達到良好的心理治療效果。

知療是通過語言開導、改變觀點、提高認識來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況的治療方法。《靈樞·師傳篇》論述知療的方法時以“告之其敗”、“語之其善”、“導之其所變”、“開之以其所苦”四個方麵來消除病人的消極狀態、端正病人態度、增強病人信心來改變病人認知和行為。

情療是用一種正常的情誌活動來改變或者調整另一種不正常的情誌活動來治療心理障礙的療法。《內經》中特別重視情療,尤其是情誌相勝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故情療又可分為喜療、怒療、恐療、悲療和思療五種意療是通過有意識地運用正常言行和以改變環境等來治療病人的隱性症狀和精神損傷達到能和其誌意,定其心向,使其遂情適性,而身心自安的目的。《靈樞·師傳》說:“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心理導航調神與養生

調神重在調心,下麵介紹2種養心調神的方法:

1.清靜養神法

清靜養神法是通過心理鎮靜、心無雜念來進行心理養生的一種方法。老子在《道德經》提出:“清靜無為”。清靜養神法源於《黃帝內經》的“恬淡虛無”,即避免外界環境的各種不良刺激,建立穩定的心理內環境。清靜養神法注重靜養心神,使意誌專一,精神內守。古人早就把“名利不除”作為“養生五難”之首。所以,清心靜心難在名利。藥王孫思邈拒絕高官厚祿,潛心醫學,正是淡名利的靜心養神法。

2.喜笑養生法

喜笑養生法就是要培養樂觀的心境,樂觀是精神的支柱,健康的保證。《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喜笑養生法就能促發喜悅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訂增養生藥言》指出:“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笑是一種精神保健操,是一種精神養生操。《類修要訣·養生要語》指出:“笑一笑,十年少;惱一惱,老一老。”近代養生家丁福祿指出:“歡笑能補腦髓,活筋絡,舒血氣,消食滯,勝於服食藥耳,每日須得片刻閑暇,逢場作戲,口資笑樂,而益身體也。”可見,良好的精神和心情是人體健康與養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醫VS現代醫學

中醫認為調神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內經》認為不同的情誌變化對髒腑的病變有著不同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腹泄”。情誌因素的變化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是導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治療心理疾病在注意調攝形體的同時還必須調神,這樣才會減少心理疾病,利於自我康複。

現代醫學認為調理患者的七情、心神等和中醫的情誌相勝療法具有相似的內涵。

對興奮躁動的患者,則用慢節奏的樂曲來調和心神;憂鬱悲傷者,要以“喜勝憂”,煥發病人的情緒,振奮病人的精神,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醫和現代醫學兩者對心理治療,均是以調神來控製和治療心理疾病患者。若以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再根據情誌相勝的巧妙構思,來進行心理治療,就可以切中病情、有的放矢。

中醫視點修德立誌法養生法

所謂修德立誌法是指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樹立高尚的理想、誌向及信念等,以養成堅強的心理和頑強的意誌,從而為身心健康提供保證的心理養生方法。

修德,也稱養德,又稱養性,即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養生專著《醫先》、《遵生八箋》中明確指出了“養德”一詞,充分說明養生與養德的關係。“養生莫如養性,養性莫若養德”,很多醫學專著都把修煉德行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更有甚者把它當作“養生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