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套之謎(1 / 2)

亨利二世還是一如既往地寬容,在麵對昔日敵國的末代君主菲利普一世時也不例外。小皇帝菲利普的狂傲姿態,讓人聯想起多年前貝氏帝國皇帝貝克爾被俘時的情景——結局竟是如此不同。他甚至對上前捆綁他的洛林伯爵居赫特盛氣淩人地嗬斥:“你是何方的賤民,敢來捆皇帝!”

居赫特正色回答:“我奉皇帝詔令討伐亂賊,哪裏有什麼皇帝?”

菲利普一世無言以對,但仍然不忘對接見他的亨利二世冷眼相看。當亨利二世責備他不投降還要逃跑時,他答道:“狐死首丘,我是想死在祖先的墓前而已。”亨利便心生同情,給他鬆綁,讓他回到德倫特宮中,帶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上一次德意誌統一時北德的萊茵滅掉了奧地利的條頓,而這一回形勢逆轉,奧地利的洛林兼並北德勃艮第,亨利二世實現了多年夙願,成為德意誌的新霸主。(若算到英法大戰為止,此後尚有兩次德意誌的統一,即六十年後的薩克森的索菲亞.雪莫女皇的滅了奧地利的卡斯特,以及兩百年之後奧地利的亨利擊潰了北德的查理王,曆史十分有趣地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實實在在的“風水輪流轉”的畫麵,這南北兩方勢力的對抗,恰好“犬牙交錯”的打成了二比二,這到底隻是一個小小的偶然,還是有其必然的聯係?曆史的趣味性還不止於此,我們不妨再看一例——)

細究起來,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興亡亡之中還頗有些奧妙,那便是幾大種族之間的“相生相克”。我們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五個“蠻”族和薩克森族放在一起,按其出處,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種族,即巴伐利亞一支的蠻族(包括慕尼黑家族(巴伐利亞帝國建立者)、卡坎努部(萊茵帝國建立者)、盧森堡部(布魯塞爾建立者)以及普塔查克部(荷密爾頓、荷萊希等等)、北歐一支的維京(包括弗雷德、約瑟夫、艾裏克等部,這裏有些東東等到後麵再解釋)、法蘭克人(即今法蘭西人的祖先)一支的西歐民族,第四族當然就是薩克森人(注意這裏的薩克森人是指索菲亞女皇時代之前的南方意大利薩克森人,與威廉皇帝時代的薩克森人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薩克森人在巴伐利亞人麵前絕沒有好果子吃,薩克森王朝就亡於巴伐利亞人,而馬爾莫拉時代北伐的成果也最終被巴伐利亞人竊取。

接下來巴伐利亞人碰到伊比利亞人從來占不了便宜,這個我在前麵的“德意誌風雲”中就曾存疑;萊茵帝國在勃艮第麵前屢戰屢敗,而後兩個巴伐利亞人國家波茲南公國和後勃艮第王國也亡於西班牙的查理曼之手。

但是維京人卻拿洛林和法蘭克人很沒辦法。勃艮第亡於洛林是個很好的佐證。

最後薩克森人在與洛林人的較量中占據了上風,馬庫斯的第一次北伐便險些滅了洛林,洛林人的國家都是被意大利的薩克森人消滅,當然最讓意大利貴族們引以為豪的還是公元1083年那場決定生死的大戰役中所取得的巨大勝利。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連環套”局麵,也許不過巧合,也許真的另有原因,也不知哪位高人能解開這裏頭的“玄機”。

時隔一千多年後我們排出這樣“連環套”的陣式不免有娛樂成分在內,而當日這些民族之間的兵戎相見,卻根本容不得半點打趣的意思。其實這樣的“連環套”倒是與體育比賽中的連環套頗為相似,其中大致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風格的差別。盡管在神聖羅馬帝國極亂之時,薩克森文化仍然是德意誌大地上的主流文化,但隨著各邊緣民族的不斷融入德意誌,他們也帶來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或者說是背景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的交流過程,誠如前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衝突乃至戰爭,其勢不可避免。甚至說得遠點,這樣的衝突正與今日的“文化衝突”類同,絕對不該忘記的是,衝突並非壞事,它本身也是交流融合的一部分。即使在當年,我們從事後來看,薩克森文化雖最終以主流的身份統治德意誌,卻也已與條頓王朝時所謂的薩克森文化相差很多,總的來說,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融入了其它各個民族的精華”。這種過程,在那時無論對統治者,還是老百姓,或許都有些相生相克的無奈,而於結果說來卻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