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掉多餘的部分,就呈現出人的模樣。——蒲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嗬護並培育埋在我們心靈深處的神性的種子。——占姆森夫人①
自由教育的真正成果不是使孩子學會了很多知識,而是激發了孩子學習的欲望,不是教授給孩子知識,而是傳授給孩子能力。——埃利奧特②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擁有什麼業餘愛好,人每天都必須花點時間用於學習。——丹尼爾·維藤巴赫③
教育是開啟人生的鑰匙。通識教育為人生獲得自由打下最初的基礎,即豐富的知識和基本的道理。——朱利亞·華德·霍④
①占姆森夫人(1794~1860),英國作家。
②埃利奧特(1869~1909),美國哈佛大學校長。
③丹尼爾·維藤巴赫,美國著名牧師。
④朱利亞·華德·霍(1819~1910),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廢除死刑運動倡導者,詩人。
教育是什麼?應該怎樣獲得教育?這兩個問題擺在每個有思想有抱負的年輕人麵前,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需要我們用多麼深奧的理論來回答,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想法就足夠了。每個人做出的回答將決定自己會擁有怎樣的能力和品格,而我們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的標準也全包含在這個答案之中了。
教育是什麼?教育不僅僅意味著知識的獲得和擁有。很多人以為讀了很多書的人就是受過教育的人,那些沒讀過幾本書的人就是沒受過教育的人。如果一個人擁有在大學裏學習的經曆,如果他懂點拉丁語和希臘語,或者法語和德語,如果他引用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話,或者引用培根和康德的話,那麼大家就認為他受過教育,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一個人可能會做剛才提到的所有事情,但是依然沒有受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學習與教育並非同義詞,此二者並非互相包含,倘若互相
包含,也隻是很少的一點點。學習,就是獲得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極大的價值。但是,一個人有可能盡管沒有掌握任何技術性的知識,卻依然受到了真正的教育。同時,從另一方麵來看,一個人可以學富五車,卻嚴重缺少真正的教育。人們常常嘲笑“滿腦子知識的傻瓜”,這並非毫無道理。有些人,知識淵博得如同百科全書一樣,但卻是全然沒有受過真正教育的人。
與教育思想相比,沒有哪個思想體係有過如此的進步,更沒有哪個思想體係的進步能夠如此深刻地說明人類的進步。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教育最初的進步是以方法的改進為主線的。人們很早就已經理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表達得非常精辟,讓後人很難再做任何改進。
古代波斯人給年輕人設置的教育內容就是:熱愛真理、孝敬父母、尊重法律,以及如何使用各種武器。希羅多德①曾如此簡要地描述過古代波斯人的教育體係:“從五歲起,至二十歲,孩子們要學會三件事:騎馬、射箭,以及說真話。”古希臘人,是第一個發展教育科學的民族,把學習的科目劃分為兩類,即音樂與體操。第一類包括了所有智力方麵的學科,第二類包括所有身體素質方麵的訓練。古希臘人非常注重體育,但是柏拉圖卻說:“這世上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比讓自己獲得全麵的鍛煉和提高更能夠讓人受益無窮了,也再沒有什麼事情比這件事更加神聖高尚的了。”柏拉圖把教育視為如此神聖的事情是因為教育是以美德為目的,以國家的最高利益為宗旨。在他的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設想中,他使教育成為每位公民的義務。
①希羅多德,古希臘曆史學家,素有“曆史之父”之稱。
這個設想啟發了後人,早於我們兩千多年就提出了義務教育法。稍稍晚於柏拉圖的埃斯奇納斯①證實了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身體技能的訓練、學校的課程,或者科學知識,這些教育內容對於我們的青年人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年輕人還應該從公眾的楷模身上受到教育。”羅馬人也非常注重身體素質的訓練,他們的課程體係分為演講和體育兩大類。演講類的課程內容基本與古希臘人的音樂類課程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在波斯人、希臘人以及羅馬人的國家裏,教育的實踐性很強,接受教育的人可以在行動中體現出教育的意義,但是很多傑出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對於教育的理解要比他們的教育體係所體現出來的理念深刻得多。例如,霍拉斯說過:“邪惡欲望的病菌要被徹底清除,因享樂而變得軟弱的思想要接受嚴厲地錘煉。”然後他又說道:“人必須經過鍛煉,天賦的能力才會得到發展,必須擁有健全的文明,人的心靈才會得到保護。如果道德教育失敗了,那麼天賦中最高貴的那一部分也就泯滅消失了。”事實上,現代教育中最優秀的理念已經存在於古人的思想中了。但是比起古人,現代教育的方法的確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特別是近代,由於教育方法的進步,教育理念也變得更加高瞻遠矚了。在所有的曆史時期,都曾有人認識到,真正的教育並非以技術層麵為最高境界,而是以塑造品格為最高宗旨。蒙田曾抨擊過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十六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體製。他說道:“我們的教育體製並非以增加我們的智慧和善良為目的,而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為目的。當然,這個教育體製也確實給我們灌輸了不少知識,但是這個體製沒有教我們熱愛並追求真理,相反它僅僅讓我們死記硬背一些詞源學知識。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愛惜美德,那麼我們就會懂得如何敗壞美德;如果我們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謹慎處世,那麼我們就隻好在虛偽的教條中領悟做人的道理了。”
①埃斯奇納斯,古雅典雄辯家。
比起古代,現代教育理念更加深廣,同時也更加富於哲學精神與科學精神。波斯民族的教育體製的創建者們把教育定義為“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這個定義突出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教育是發展的過程而非習得的過程。也就是說,教育不是給人增加什麼素質,而是通過吸收知識來發展人的素質。
詹姆斯·米勒表達了一種功利主義觀點,他說教育的目的是“盡可能地使每個人成為快樂的工具。首先,要讓自己快樂;其次,要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樣的定義,並沒有表達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有些舍本逐末。約翰·斯圖亞特·米勒,也就是詹姆斯·米勒的兒子,他這樣定義教育:“一種文化,每一代人都有意識地傳給下一代人,使之得到繼承,並使下一代人有能力把前輩積累的文化發揚光大。”這個定義似乎既包含了文化傳承的因素,又包含了人才培養的因素。但是,比這兩個定義更加準確的是丹尼爾·韋伯斯特在裏士滿與女士們談話時做出的定義:廣義上的教育並非僅僅指獲得知識。人的感情要受到訓練,情欲要得到限製,真誠而高尚的動機要得到激發,深刻的宗教情感要得到培養,純潔的道德要在各種情境下得到反複地灌輸,所有這一切都是教育所包含的內容。
“教育”這個詞的根意是“引導出”,與此相一致的是沃凱斯特做出的定義:教育是“一種培養並開發人的身體、智力以及道德等方麵能力的行為”。惠特尼的定義則更為清晰:
“教育,從廣義上講,包含了培養理解能力、矯正性情、提升品位、養成禮貌和良好的習慣等諸多方麵的內容。”此外,他還從詹姆斯·弗裏曼·克拉克的書裏引用了這樣一段令人深受啟發的的話:“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並非僅僅講授拉丁語、英語、法語或者曆史。教育是開發全部人性的過程。教育是使人們在各方麵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剛才我引用了很多定義,目的是想讓大家明白教育理念的發展過程,以及教育是如何逐漸涵蓋人性全部領域的。
人可以分為身體、思想與心靈三個方麵,於是人們常常把教育也分為相應的三個方麵。人需要經過一個和諧而持續的發展過程才能最終達到完美的狀態,但是一個人的和諧發展並不意味著人在這三方麵不分重點地發展。這三方麵的重要性的排序應該和剛才的排序恰恰相反。道德,應該排在身體和智力的前麵。這樣的排序並非是迎合當前的潮流,而是從本質上來講就理當如此。在任何教育體製裏,忽視身體的發展是既不正確也不明智的,但是人們很容易就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身體方麵。我們需要健康強壯的身體,因為身體健康強壯與智力,甚至道德方麵的健全密切相關。但是,我們畢竟用不著為了得到很好的發展就把自己鍛煉成為運動員。世界上了不起的勞動者,那些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一個時代甚至一個文明的人,都不是運動員。柏拉圖與莎士比亞都沒有大塊頭的肌肉,至於培根,我想,一個拉煤球的人就能夠很輕鬆地把他摔出去老遠。約翰·威士利①不太可能去給希臘派的雕塑家當模特②。曆史證明,人類已經取得進步,風尚已經改變,美德已經得到傳播,文明已經進化到了比較高的階段,而這一切都依賴人的頭腦與心靈,依賴智慧與道德的力量。而肌肉的蠻力一直都服務於頭腦與心靈,如果蠻力也曾經占據過主導的地位,那麼其結果就是文明的毀滅與發展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