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1 / 2)

反複再三,幾易其稿,終於定下稿來。現代醫療是一個非常開放的體係,編者能力所及,再加上篇幅所限,隻能從中采擷點滴以求拋磚引玉。臨近尾聲,不禁掩卷長思,醫學新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示?醫學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思索來路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並迎接未來,這些問題無疑為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明確了方向。

首先,醫學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其發明者是人,掌控者是人,服務對象也是人。醫學技術的發展史也是其發明者自身的奮鬥史,每一項技術的進步背後都傾注著發明者們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離不開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專注、銳意進取的態度、精誠合作的傳統,當然還需要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我們不能脫離人這個主體單獨去談高新技術,對技術的過分依賴也可能會導致人類體力和腦力的退化。現如今人們對計算機的過分依賴導致計算能力和手寫能力的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抗生素的濫用和超級細菌的出現也為我們當前對抗醫學敲響了警鍾。盡管人類在高新技術的輔助下取得了認識自然和人類自身的巨大進步,但要盲目地宣揚技術萬能論則尚欠考慮。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使技術的發展融入到大自然的秩序中去。

其次,社會需求是醫學技術進步的原動力,而相應技術的進步也必將更加豐厚地回報社會。在青黴素發現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缺乏有效治療病菌感染的藥物,許多人因簡單的細菌感染而死亡。親眼目睹諸多生離死別的弗萊明下定決心要找出一種新藥來消滅病菌,終於由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青黴素大量生產,其發現和批量生產在當時轟動了世界,拯救了千百萬細菌感染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二戰傷病員。

再次,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成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是醫學技術進步的社會基礎。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會解放部分勞動力,對醫學認識的提高會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專業科學研究中去。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往往以人為研究對象,其發展的每一步除了科技工作者艱辛的探索,也離不開病人的積極參與。麵臨截肢風險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埃爾南德斯,勇敢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采取組織工程方法治療嚴重炸傷的右腿。全新治療方案的成功不僅使自己可以正常站立,也帶動了一門學科的蓬勃發展,埃爾南德斯本人也因為這一醫療奇跡而聞名於世。盡管醫學進步的潮流不會因單個人的意誌而轉移,但不可否認的是,病人的積極配合會大大加快其發展進程。現如今器官移植供體短缺已成為製約我國器官移植醫學發展的主要瓶頸,傳統觀念障礙、科普宣傳滯後等原因使人們的死亡觀念尚缺理性,器官捐獻尚缺乏社會基礎。因此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是醫學工作者和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還有,高新技術的進步為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生物技術使醫學的發展進入分子水平,“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有望發現更多的致病基因,為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新思路。信息技術中的數字圖書館、電子病曆係統、遠程診療,新材料技術中的納米材料、組織工程材料,影像學中的CT、超聲及磁共振,光療技術中的激光診療等,這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伴隨著具體的臨床方法和治療手段,已經並將持續革新醫學事業的麵貌。

另外,醫學高新技術是一個開放體係,是逐步完善並不斷發展的。技術進步永無止境,醫學發展也沒有盡頭。以醫藥為例,早期的傳統醫藥主要來自於天然的植物和動物等,原料來源單一,產量非常有限。隨著對發酵本質的認識深入到微生物和酶的層麵,青黴素等抗生素出現並大規模應用,開啟了微生物培養發酵製藥的序幕。發酵製藥突破了醫藥的原料瓶頸,製備條件溫和,可連續大量生產。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基因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將控製蛋白質類藥物合成的基因提取出來,然後將其轉入可大量生產的細胞中去,通過細胞不斷培養繁殖大規模生產這些藥物,即基因工程藥物,如胰島素和幹擾素等。基因工程藥物可以按照人們的需要,批量生產廉價質優的新型藥品和診斷試劑,具有生產周期短、技術集成度高、便於大規模生產等優點,已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焦點。未來會有更多的基於生物技術的全新藥品上市,人類醫藥產業有望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翻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