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仁者無憂。”一個真正具備仁愛素質的人是沒有多少煩惱憂愁的,幸福會如影隨形。還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在孔子看來,最令人犯愁和擔心的事情就是道德不能提高,學習不能進步,正義不能遵從,惡習不能改正。因為做不到這幾點,就不可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在孔子看來,仁愛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素質,是人的自然天性的集中體現,是幸福的源泉。
什麼是“仁”呢?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仁”就是自己想成功,也要讓別人成功,自己想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別人去做;對待別人的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老人,對待別人的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人不能隻顧自己的利益,要經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孔子采取托古立言的方法,係統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目的就是要說明一個問題,仁愛者昌,殘暴者亡。一方麵是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代表的行仁愛的幸福典範。他們都心存大德,擁有一顆仁愛之心,都能將個人的幸福融於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整體幸福之中,以解除天下蒼生痛苦、造福人民為己任。因此,他們能選賢任能,伸張正義,使天下大治,國泰民安。他們本人也都為人民所愛戴,為萬世所敬仰,成為最幸福的人。另一方麵是以桀、紂、幽為代表的邪惡勢力,他們殘暴惡毒、缺德寡恩、極端自私、心底陰暗、驕奢淫逸,都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和社會的痛苦之上。他們殘害忠良、荼毒百姓,他們的下場必然是葬送江山社稷,招致殺身之禍,遺臭萬年,因此,他們是最不幸福的人。
孔子之後的曆史也一再證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行仁政,江山長治久安,施暴政,社稷短命夭亡。貞觀之治之所以能創造世界輝煌,就是因為行仁政。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首《百字銘》充分體現了他的仁愛思想:“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正因為李世民接受了儒家的仁愛思想,確立了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和大眾著想的觀念,所以才能對“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的民間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夠產生“無功受祿,寢食不安”的民本意識,才能夠做到虛心納諫、任人唯賢、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也才會有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李世明之所以成為中國曆史上萬世傳頌的明君,因為他是踐行儒家仁政思想的典範,是任人唯賢、虛心納諫的典範,是把國家引向繁榮富強的典範,是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富裕幸福的典範。
秦朝之所以短命,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施暴政造成民不聊生的必然結果。近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胎死腹中,原因也在於此。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等主要領導人極其缺乏仁愛之心。他們從一開始就打著“拜上帝教”的旗幟來絞殺孔孟之道,所到之處毀孔廟,焚燒孔孟著作。定都南京後,驕奢淫逸,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夫妻長期不能團聚,洪秀全自己卻娶了88房妻子終日作樂,排擠和迫害石達開等有功之臣。楊秀清更是驕橫跋扈、凶殘惡毒。有一次,楊秀清的盟叔路過燕王府,燕王秦日綱的馬夫坐在門前沒有起立,楊秀清得知後居然下令將該馬夫五馬分屍,將秦日綱杖責100。還有一次,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逮捕了東府理事官黃仕珍,以“命爾親帶靈丹到府,爾膽敢不去,重重貽誤”為由將其斬首示眾。同時被逮捕的還有起義元勳、天官正丞相曾永源,吏部尚書李壽春,僅因為聽到女官說了“東王若升天,爾們為官的都難了”這句話沒有反應,而被斬首示眾。多行不義必自斃。1856年9月2日淩晨,韋昌輝奉洪秀全密詔,率3000親兵秘密衝入東王府,楊秀清及其東王府男女老幼、文武官吏及部下官兵兩萬餘人遭到殺害。從此,拜上帝教的神話徹底破滅,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逐漸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