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武術(1 / 1)

中國武術也稱中國功夫,它的神奇與博大精深早已名揚海外。其實,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如今,它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令所有華夏兒女倍感驕傲和自豪。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因而得名。它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曆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賞,而被特別認可設立常備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術的發展。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少林”一詞也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征之一。

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係,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等主要套路。

武當功夫

武當功夫,曆史上又稱為內家拳,或稱為武當內家拳,它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被尊為武當功夫的開山祖師。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後經曆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武當功夫中既有柔似行雲流水、輕似紫燕穿林的武當劍術;又有武當派秘傳武功,看似柔弱無骨,實則綿裏藏針的“太乙逍遙掌”“武當太乙綿掌”;還有傳統、古樸而實用的武當太極拳、太極十三式。這些古老的武當功夫充分體現了以柔克剛、後發先至、動靜結合的內家拳風格。不僅如此,武當功夫的理論體係和技術體係相當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 “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形成了從理論到功法都蘊藏著深奧哲理和精妙拳技的武當功夫。如今,武當功夫已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派和南拳

峨眉派是中國武術的著名派之一,該係武術以四川峨眉山為發祥地。

峨眉武術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長,既吸收了道家的動功,又吸收了佛教禪修的靜功,故而創造出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練功方法,它有著內外並重、剛柔相濟、快巧結合的基本特點。這種方法與各種拳術、器械、散打及氣功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龐大的峨眉派武術體係。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峨眉武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出許多門派,每一個門派在拳術和器械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總的來說共有八大門派,分別是“僧、嶽、趙、杜、洪、化、字、會”。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它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故稱“南拳”。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

知識鏈接

由於曆史發展和地域分布的不同,傳統武術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派別。武術緣起於中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就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