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了婚姻,走出父母的家庭,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時,父母也因為養育我們,耗盡了生命的心力,進入了老年期。這時候,就需要盡孝心了。

舊中國有一本廣為流傳的畫冊,叫《二十四孝圖》,上有圖畫,下有解說,通俗易懂,講的全是盡孝道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叫《郭巨埋兒》,說的是漢代有個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貧窮,他的老母常將自己的那一份飯分給三歲的孫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認為這樣會影響母親的健康,不合孝道,決定埋掉自己的兒子,以免老母分食。於是名震天下。

中國是個講究孝道傳統的國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將尊老愛幼提高到影響治國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愛幼,講究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世界美麗不美麗全看人人有沒有愛心,而孝道中的孝心則是愛的重要部分。當然,像郭巨為了老母埋掉兒子,未免不合常理而有誇張之嫌。

封建社會這種孝道到了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的時候,就被拋棄了,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巴爾紮克的《高老頭》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冷酷的現實。高老頭的兩個女兒,依靠高老頭的金錢,一個高攀貴族,成了伯爵夫人;一個喜歡金錢,嫁給了銀行家。她們出嫁時,每人得到了八十萬法郎的陪嫁,所以對高老頭極盡奉承阿諛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頭就被攆出了女兒家的大門,在公寓裏過著窮困的生活。起初他還可以每星期去女兒家吃一兩頓飯,後來就連大門也不能進了,因為他的錢袋越來越癟了。高老頭死前想見女兒,哭天喊地,也是枉然。高老頭歎道: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倘若我留著家私,沒有把財產給她們,她們就會來了,會用她們的親吻來舔我的臉!

從郭巨埋兒到高老頭無錢被棄,這生動地表現出人類社會關係的深刻變化。當今人類社會,較之古代社會,不僅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比過去的社會大有進步。然而,社會的進步,隻不過表現出生產力更先進,生產關係更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並不說明社會完美無缺。先進和落後,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鬥爭永遠貫穿著整個社會。無論是物質領域還是精神領域,社會是在矛盾和鬥爭中前進的。

孝心就是子女將人類天性中的一點敬愛獻給父母。通俗一點說,孝心就是讓父母寬心,少讓父母操心、擔心,常常看望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帶給父母快樂。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高,隻要好好地愛惜自己的身體,好好學習,積極上進,經營好自己的事業,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就算是盡了孝道。

現在有些人經常議論,他們與自己的父母容易鬧矛盾,說父母越老越糊塗,脾氣越來越怪。其實這主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因而互不理解難以溝通。

要能夠與父母和睦相處,孝敬老人,就必須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

(1)自尊需求

隨著年壽的增高,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點怕老,逐漸變得多愁和敏感起來,往往擔心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得到社會和子女應有的肯定和尊重。這時他們的自尊心比從前更強烈。

(2)依存需求

老人在退休以後,時間閑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從子女那裏聽點消息,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3)文娛需求

老人的文娛需求也有別於年輕人,如愛看京劇或戲曲,對流行歌曲有的不願意接受等。

(4)求助需求

一旦進人老年期,健康狀況尚好,他們還可以承擔一些家務,子女當然也十分高興。但是,隨著老年人生理狀況逐漸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漸漸對子女的要求多起來。

了解了老人的需求,作為子女就不應該責怪老人性格古怪,應盡可能地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應該尊重老人。不論老人的經濟狀況如何,有沒有能力主持家務,家裏有什麼事情都要主動征求老人的意見,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重要。同時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老人,給老人與孩子在一起的機會。

第二,應該經常主動地與老人交談,節假日有時間陪老人散散步,盡可能滿足老人的需要,也可以與老人開展一些娛樂活動,使老人產生依靠感。

第三,老年人隨著年齡老化,有些事情就無力承擔,子女應該主動地去幫助老人。

逢年過節或者到老人的生日,大家在一起聚一聚,慶賀慶賀,給老人做些愛吃的食物,買些小禮品,盡可能讓老人過得快樂一些。

如果能夠這樣做,老人心情快樂了,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幸福,脾氣就會隨和,性情就不會古怪了。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是老年人普遍具有的暮年悲哀之感。子女應該給老人帶來青春,帶來活力,帶來熱情,給老人一種精神安慰,使他們忘掉自己的年齡,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

為了處理好子女與父母的關係,發揚家庭孝道,我們必須明確現代社會孝道的三條基本原則: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即子女行孝應以愛心為本,以感情為重,設身處地盡量為父母著想。對父母行孝,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類天性的表現。

合理,即子女行孝應適當地運用理性,考慮事實,要講道理,不因為眼前的利益影響長遠的家庭榮譽,遇事不衝動,不以小損大。行孝應量力而行,不宜鋪張浪費,尤其不能因為行孝而自殘自虐自貶,否則就成為封建孝道。

現在有些人在外地賺了錢,農錦還鄉,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盡自己的孝道,父母在世時,就為父母建造墓穴,預設靈堂,大做道場,揮金如土,就為了得一個孝子的名聲。這實在是封建迷信、愚昧孝道,是我們今天應該否定的。

合法,就是子女行孝不應該違反現行法律,不應該因為孝敬父母,有犯法的行為。父母決不應該讓子女違法行孝。父母如果要子女違法盡孝,子女應該好言相勸,不可以孝害人,以孝誤國。

一個人是不是孝順,表現在行為上,不一定是錦衣玉食奉養老人,不必大張旗鼓做給外人看,隻要能做到養親、悅親、念親就足以感化人心,值得大家稱道。

養親,這是子女最基本的孝心,也是子女的天職。從古到今,奉養

父母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即輪流奉養、固定奉養。

輪流奉養是已婚子女依次奉養父母,由長子開始輪到幼子,周而複始,時間長短以均等為原則。

固定奉養是子女分家後,父母固定在某一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按月付給生活費。父母有財產,以其收益付給擔任固定奉養的子女;父母沒有財產,就由固定奉養的子女承擔撫養費用。由哪個子女承擔固定奉養由父母自己的意思自己決定。

悅親,就是讓父母親高興,不讓父母憂慮、恐懼、生氣、發怒。常常讓父母親高興,可以增進父母的健康。這是大孝之道。無論我們的環境好壞、事業逆順、失意還是得意,都不應該在父母麵前大悲或大喜。要注意克製感情,不要流露哀傷、憂愁、怨言,不要增加父母的心理負擔。愛父母所愛,敬父母所敬,諱父母所諱,行父母所行,隻要讓父母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安度晚年,就是最大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