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如何超凡脫俗,從根本上說,自我意識是對我——我們的把握,即我與社會關係中的自我關注,對個人和社會的聯結中的個人的把握,也就是在社會中確定自我。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曾認為,自己是一個人,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存在與國家、與社會沒有什麼關係,他並沒有欠社會什麼東西,而社會也並不是沒有他不可。他認為自己是絕對自由的。他漠視社會的存在,不承認社會為自己創造了什麼,不認為自己對社會擔負著什麼責任,也不打算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人必須完整地為他人而存在,而他也必須完整地為他人而存在;任何一種隱蔽的、秘密的生活都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起因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目前狀態;一個人的存在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內部和外部、主觀和客觀、個人和政治必然相互影響,因為這些隻是同一整體的不同方麵;一個人,無論他做什麼,隻有把他看作一個社會的存在才能理解他。這些進一步說明了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與社會互相聯係,構成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一個人的自我實現,首要的條件是我作為我們之一的確認。
在社會中確定自我,其出發點是尋找有益於我——我們關係的我,而不是承認有一個高居於個人之上的上帝。因此,強調我在社會曆史活動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是被動地適應社會的要求,不是盲目地接受社會的價值設定,不是消極地響應社會要求,不是按社會要求簡單地犧牲和奉獻自己;而是主動地尋找社會的需要,自覺地設定和選擇自己的價值目標,積極地參與和滿足社會的需要,力圖把個人的目標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社會中確定自我,強調的是我——我們這種大的關係的和諧,承認我們是我結合的形式和條件。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隻有在集體中,個體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因此,隻有不斷加強自我同社會發展的關係,將自己的實踐從幻想變為堅定的創造,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享受真正成功的快樂。
認清自己的特長
確實,要真正地成為完美主義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許隻有意誌堅強者才可以做到。作家賽格林說:所謂成熟的人,不是為了事業而光榮地死去,而是為了一個目標屈辱地活著。所以在我們看來,真正的完美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長久的努力,然後得到人生的成功。
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朋友,在開始找工作的時候非常順利。和所有有才華的朋友一樣,在工作上,他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無論是外企還是很好的政府部門都對他大開綠燈。於是,他說:我一定要找一個完美的選擇。對他的話,他的朋友們都表示他確實有這個能力。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最後的選擇是南方的一家新興文化集團。無論從名氣、規模上來看,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大家都很疑惑:這就是所謂完美的選擇?
但是對他來說,他自己也有一番道理。他說:正因為有了很多挑選的餘地,我開始也很放心。可是,最後對這些單位仔細分析以後,才發現沒有一家單位是完美的。外企的待遇好,可是在中國不僅看你所拿的工資,很多隱形的收入都是要考慮的。另外,在外企發展,如果考慮到長遠的話,對我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聽說這位朋友曾經做過一個測試,那就是個人能力測試。現在這種對個人能力的測試在很多人力資源部門已經很流行了,道理也很簡單,就是根據個人的愛好、能力特點以及心理特征等,來推斷一個人在某個行業發展的潛力。測試的結果是這位朋友是一個綜合性的開拓人才。因為他愛好廣泛,與人溝通能力很強,同時在自己的專業上也有很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他特別喜歡組織性的工作。
他說,考慮到自己的能力特點,覺得自己在國家機關發展可能不會很成功,而且自己不是很喜歡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工作。相反,自己喜歡那些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事情。
其實,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完美的?完全是事在人為,人的一生就像小孩跳方格,無論怎樣交叉,最終都能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一些事情開始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隻要你堅持自己的方向,最後,總會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地步。關鍵是你要明白你自己的特長在哪裏。工作好像一種競技,隻有用你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來表現自己,你才可以做到更好。
確立生活的重心
生活的重心人人都有,它是一個人人生價值觀的客觀反映。雖然不是很多人都能意識到它,但它依然存在。
美國心理學家柯維將人類的生活重心分為8種形態,他認為,人類都是這幾種形態的混合體。這8種形態具體如下:
(1)以工作為重心
隻知埋頭苦幹的工作狂,即使犧牲健康、家庭與人際關係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價值隻在於他是醫生、作家或演員……一旦無法工作,他便失去所有生活的意義。
(2)以家庭為重心
以家庭為重心的現象也十分普遍,而且似乎理所當然。家庭的確能帶來愛與被愛、同甘共苦以及歸屬感,但過分重視家庭,便可能失去事業心,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3)以配偶為重心
婚姻是最親密持久、最美好可貴的人際關係,因此以丈夫或妻子為生活的重心,再自然不過了。
柯維認為,以配偶為重心的婚姻關係,多半會發生情感過度依賴的問題。太過於重視婚姻,會使人的情感異常脆弱,經不起些許的打擊,甚至無法麵對新生兒降臨或經濟窘迫等的變化。
婚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一般人通常根據以往所受的教育來應付。然而兩個背景不同的人,思想必定有差異,於是乎在理財、教育子女、婆家或嶽母家的問題上,都會引起爭執。若再加上其中一方情感難以獨立,這樁婚姻便岌岌可危了。
如果我們一方麵在情感上依賴對方,一方麵又與對方有所衝突,就極易陷入愛恨交織、進退兩難的矛盾中。為了保護自己,便容易排斥對方。於是,冷嘲熱諷代替了真實的感受。感情用事的結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