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報》2012年11月1日報道:“談到品評咖啡,咖啡愛好者總是興奮不已,對自己偏愛的品種、烘焙技巧及泡製方式等等,當然會有一番爭辯。《今日美國報》選出全球10大最佳品嚐咖啡的城市,乃著重於凸顯這些城市咖啡的獨特性與美味。”而台北入選的理由是:“東亞有許多城市以咖啡文化和咖啡飲品聞名,台北入選為全球10大最佳品嚐咖啡城市,或許會讓外行人感到意外,但其實好的咖啡是台灣地區文化遺產的一環,新鮮烘焙的高質量咖啡豆已是常態,搭配緩慢、細致的衝煮方法,鋪陳出了真正的好咖啡。”
這篇報道來得正是時候,除了台北市外,其他9個最佳咖啡品嚐城市分別為歐洲的奧地利維也納、葡萄牙裏斯本和挪威奧斯陸,美洲則不出意外地由美國星巴克發源地西雅圖和波特蘭獲選,還有古巴哈瓦那、加拿大溫哥華與巴西聖保羅,以及澳大利亞墨爾本。這些城市裏,我還去過墨爾本,而與維也納擦肩而過非常可惜。去過很多次的巴黎竟然落選讓我有些意外,不過看到《今日美國報》的評選理由,結合我在台北的見聞和對台北咖啡的體驗,尤其是和咖啡館主們的接觸,我十分認同這些理由。
因為喜愛咖啡的緣故,這次台北行基本就是一次台北咖啡之旅。台北著名的101大樓,我隻是從遠處仰望了幾次,其他觀光客必去的台北故宮等著名景點我也都沒有去。因為第一眼就愛上了台北,堅信一定還會回來,於是在台北的兩周,我依然保持在武漢的作息,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吃好吃的台北小吃,走街串巷偶遇咖啡館。
此次台灣行主要目的是泡咖啡館,台灣的風土人情等有機會自行車環島遊的時候再慢慢感受。每次聽到身邊一些去過台灣的當權派官員們用鄙視的腔調描述台灣怎麼破舊怎麼還不如我們,我就生氣。在我看來,高樓大廈、宏偉工程、標誌性建築隻是他們的野心和政績,和我們的生活扯不上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不由這些符號構成。身處城市角落的咖啡館,才真正以參差多態的形式呈現著城市的美好,也隻有這些小小咖啡館,才能真正給我們溫暖!咖啡館,才是公民生活的坐標!兩周下來,結合實地親身感受,台北已經是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咖啡之城。理由如下:
咖啡曆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由英國人引種咖啡是1884年,在台灣,之後才引種到海南島、雲南、廣東、廣西等地。日據時代的台灣,就有日本人嚐試在台灣種植咖啡,因其經濟價值很高,被大力推廣種植,曾一度產量豐富、質量優良。後因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撤退,疏於管理照顧的咖啡產業就慢慢沒落了。再後來,隨著時代進步,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咖啡也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成了不可或缺的飲品,台灣的本土咖啡產業也再度崛起,形成了一股熱潮。
在台北期間,我為數不多的幾次刻意拜訪,就有西門町的兩間爺爺級咖啡館: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成都路上的蜂大咖啡館1956年開門營業至今,既賣咖啡也賣咖啡器材,50多年來,蜂大咖啡的品質有口皆碑,很多老人家在這裏從年輕喝到老去。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毗鄰,站在門口,咖啡香撲麵而來。作為一個咖啡控,仰視這兩間經營超過半個世紀的咖啡館,心生敬意和豔羨。當然我也從中看到了我的未來,幸福而滿足。
據當地咖啡同行說,60年代是蜂蜜咖啡館時代,當時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也曾經一度是國內文壇作家的著名聚會所。80年代,同書坊結合的書香咖啡屋在台北非常流行,中南部則流行庭園咖啡屋。90年代,彰顯個人品味的歐洲風格咖啡館、日式咖啡館,及目前最興盛的咖啡連鎖店更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