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精致本來就是要緩慢呈現和用心去體會的。
我的習性有點兒怪,到一個地方不喜歡去“有口皆碑”的傳統景點,而是喜歡看人。不僅對活人,對死人也感興趣。比如在巴黎的時候,除了常常坐在街頭咖啡館看巴黎的行人,我還去拉雪茲公墓看了一天,肖邦、比才、鄧肯、普魯斯特、王爾德、巴爾紮克的墓都見到了,他們都是我熱愛生活的重要原因,是我樂觀的源泉。這次到台北,我最想看的是胡適、殷海光和林語堂先生故居抑或紀念館,他們是我身為中國人而自豪的原因。
胡適先生(1891~1962)大家都熟悉,人品好,還帥。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去世的時候,蔣介石先生第二天就親自為他寫了一副挽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出殯的時候,台灣30萬人自發加入了送殯行列。他的墓誌銘上寫著:“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穀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非常可惜,這次台北行陰錯陽差沒有去成胡適紀念館,下次再到台北一定去膜拜一下。
殷海光先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大名鼎鼎的李敖卻無人不曉。翻開李敖的書,一個陌生的名字常會出現在讀者的眼中,就是殷海光。我拜讀過殷先生的《中國文化之展望》後,頓時心生敬意,所以既然到了台北,也想看看他。巧的是,殷海光先生的故居離我住的地方不遠,就在永康街區域,一天我在永康街閑逛竟然偶遇了。之後每次路過,我都忍不住會行注目禮。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團風縣人,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政論家。西南聯大畢業,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嶽霖先生,1949年入台,同年8月入台大執教。殷海光先生一直以介紹西方的形式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到中國為己任,撰有《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畢生熱衷於現代邏輯的研究、教學和宣傳。他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知因素極為缺乏,而這必須依靠西方實證論哲學的輸入來補救。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因素不發達,從根本上說,歸因於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采取的“崇古”價值取向。於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認知的獨立”,強調“獨立思想”。殷海光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看過《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的朋友,一定知道我為什麼崇敬這位殷先生。
三位裏麵,其實我最崇拜的是林語堂先生,會過日子啊!林語堂先生有個著名的笑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裏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
這可能是第一則傳遍世界的出自中國人之口的笑話。“現在的中國人有錢了,用美國的愛瘋,看日本的A片,拎法國的包包,花美國的房價住在中國的房子裏,請個英國的管家,聽自己吹著中國的牛×!”不好意思,這是我東施效顰在新浪微博上發的一條向林先生致敬的調侃微博。
林語堂先生的故居位於陽明山上。林語堂曾經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陽台是他生前常流連的地方;吃完晚飯,他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煙鬥,欣賞夕陽。林語堂一生創作無數,故居中有相當完整的著作收藏。站在林語堂先生故居的陽台上,我想起了林先生最有名的那句對演講的詮釋:“紳士演講,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林先生真是位既會生活亦會聊天之牛人。
言歸正傳,咖啡館在哪兒呢?咖啡館藏在陽明山裏。依依不舍離開林語堂故居,前行的路邊,一塊古董一樣的招牌吸引了我:“秘密花園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