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1 / 3)

【西北湖咖啡】

在武漢,隻要聊到小咖啡館的故事,一定要從西北湖咖啡講起。

2001年,祖籍武漢的台灣人何建忠,關掉了自己在漢經營的泡沫紅茶店,在西北湖開起了一間名為“西北湖咖啡豆”的專賣店,專門經營咖啡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酷愛喝咖啡的老何,到武漢做生意多年,卻始終沒有找到可以喝到現磨咖啡的咖啡館,在當年市麵上風行的連鎖咖啡館裏,不僅有時隻喝得到速溶咖啡,而且售價動輒好幾十元;另外,老何找遍了武漢市也沒找到新鮮烘焙的咖啡豆,隻買得到進口的熟豆。老何對此十分不解,便幹脆自己親自上陣,決意要把咖啡這門愛好做成買賣。在開店之前,何先生回了一趟台灣,泡遍了台灣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據何先生說,不下3,000家。就這樣從零開始學習咖啡知識。之後,西北湖咖啡便應運而生了。

何先生開這間咖啡豆專賣店的用意,本是分享專業的咖啡文化,把咖啡真正的味道帶到這座城市,並沒打算把這裏打造成所謂的小咖啡館。為了向顧客推銷咖啡豆、咖啡器具,老何每天都在店裏提供免費試飲的咖啡,久而久之,慕名前來喝“正宗咖啡”的人越來越多。老何是個爽快人,自然不太計較這些,倒是那些常來蹭咖啡喝的朋友們不好意思了,主動向老何建議,應該弄個“體驗價”,也不知道是誰腦袋一拍的決定,“10元咖啡”的概念,就這麼定下來了。

當時,武漢市場上的每杯咖啡售價多在25元以上,可何先生想,其實咖啡成本不高,如果銷售量上得去,價格是能降到一個合適的水平的,10元一杯的現煮咖啡,價格相對平民化,用的都是自己烘焙的咖啡豆,也能做到有利可圖。更重要的是,如果能降低喝咖啡的門檻,就會吸引武漢人來親近咖啡。

有人笑言,西北湖咖啡是武漢咖啡圈子裏的“黃埔軍校”,武漢最早的一批咖啡館,諸如參差咖啡、爪哇空氣、蘆老師咖啡、每日咖啡等,倘若追溯這些咖啡館開店的淵源,都會或多或少與西北湖咖啡、與何先生有些瓜葛。

何先生至今都沒有用手機,他常說:“要找我就到西北湖咖啡來!”如今的西北湖咖啡,已經不隻是老何的客廳,對於附近的不少居民而言,西北湖咖啡早已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有位劉警官,10年前巡邏路過這裏,進來喝了一杯咖啡,至此便成了店裏的常客,每天下午三四點,幾乎都能在店裏看到他的身影。劉警官這樣形容西北湖咖啡對他的意義:“好像一座半山腰的涼棚,讓登山的人能停下來休息、思考。”

西北湖咖啡裏坐著的,基本上都是熟客,他們都把何先生當家人來對待。

如果有生麵孔進店,客人們都會爭先恐後地讓位置出來,生怕耽誤了何先生的生意。店的麵積不大,最開始的時候是20平米,經過一次擴建之後也才40多平米。因此,生意好的時候,熟客們都習慣了站在吧台就把咖啡喝完,或者直接打包帶走。

何先生是個性情中人,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十幾年來西北湖咖啡沒搬過地方,也不曾開過分店,按他的說法:“搬家、開分店,在資金和技術上都看過《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的人都知道,這間西北湖咖啡豆專賣店對參差咖啡意味著什麼。13年曆史的西北湖咖啡豆專賣店依然是老樣子,隻是現在每天一定能賣出200杯咖啡。一間麵積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除了單品咖啡什麼也沒有,每月的純利不會低於三萬。

暴露了這間小店的盈利情況,多少有點對主人不公平。

我隻想告訴大家,這間小店存在著的每一天都在證明著,13年前就憑著一句“我就不信這麼好的咖啡沒人喝”的信念,今天武漢這座城市,因為何先生,儼然已經一步步有點咖啡之城的意思了。所以,千萬別告訴我,你們那個城市的人不喝咖啡。你為什麼就不能成為你們那個城市的何先生呢?

不存在問題,可是‘老何’隻有一個啊,我舍不得這家店的老顧客們,這麼多年來,他們就好像是我的家人,要是誰幾天不來,心裏都會掛念著。”

大多數武漢人,如果必須要離開家鄉一陣子,回到武漢的第一件事,定是去吃一碗熱騰騰的熱幹麵,才覺得是回了家。有好些何先生看著他們長大的孩子,最開始來喝咖啡時還在上小學,如今都已經考到外地念大學了,這些孩子回武漢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熱幹麵,而是來喝一杯西北湖咖啡。

到2013年,西北湖咖啡已經邁入了它的第13個年頭,何先生也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看來是要把這家小店一直守下去了。在常人眼裏,西北湖咖啡就好像這片區的一位守望者,任憑十幾年城市發展、劇變,它始終用最基本、最傳統的咖啡,沁人心脾。

【大水的店】

碼頭文化,悶熱的夏,鴨脖子的辣。本地人從不避諱武漢市井的一麵,甚至以它真實、自由的性格為傲。這“市井”太過奪目,卻掩蓋了大武漢濃濃的文藝範兒。要知道,這被譽作“朋克之城”的地方,不僅保留了水的大氣隨和,還繼承了如水般的靈動。

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成就了不少年輕人的文藝夢想,27歲的重慶人張大水就是其中一個。2009年,酷愛美術的他用一本《手繪武漢》表達了對這座城市的眷戀。泛黃的紙張和複古的線條,或恢弘,或細膩,勾勒出了老武漢的氣度和精神。出人意料的是,不到兩年,這本隻在咖啡館和網店售賣的手繪地圖竟賣出了兩萬餘冊。習慣了送往迎來的江城,似乎總有股神奇的魔力,能讓匆匆過客產生留下來的念頭。2010年,張大水決定在這裏實踐他們共同的理想——開一間咖啡館。

“曇華林”名字的由來已無從考證,大體有兩種傳說:一傳“曇華”源自印度梵文譯音,“林”即“居士林”的簡稱,郭沫若也曾在其著作中提過這一街名可能與佛教有關;另外一說則是,舊時巷內有花園,大多種植的是曇花,因多而成林(古時“花”與“華”是通假字)。如今1.2公裏長的曇華林老街,“林”雖難覓,卻有近50處百年以上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分布其中,默默訴說著當年的繁華。

即使在武昌老城,曇華林也算不上一條主要的街道,即便是長江對麵的老漢口人,也未必說得出它的具體所在。建國後的大改造,就偏偏遺忘了曇華林,老城深處的這條老街,才得以保留了大體的模樣。鬧中取靜,生活在街上的長者,喜歡用這個詞來概括這裏的生活。

或許應該感謝那段恰好的遺忘,許多年後,當人們試圖追憶老武昌城風貌的時候,才欣喜地想起了曇華林,可那時,它已經被時光磨出了破敗的痕跡。2005年,武漢市政府小心翼翼地“刷新”了這條老街,修舊如舊,總算找回了些當年的神采。好在這不是條通往都市喧囂的必由之路,現在的曇華林,才能保持著百年來固有的僻靜。

繞過一棵大樹,在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落,傳來麻將聲聲的小茶館旁,便是大水的店。大水的店分為上下兩層,總麵積不過80平米,卻有一股擁擠而溫暖的感覺。尤其是一樓,暖黃色的燈光,懶洋洋地灑在書架、吧台上,濃濃的咖啡豆香,再配合Basa Nova 或者Jazz,營造出和老街類似的愜意氛圍,讓人直想找張沙發癱坐下來,慢慢打發時間。

一樓的陳列比較緊湊,挨著木門的櫥窗周圍,在所有陽光能直接照到的角落,幾乎都擺滿了店主四處淘來的小物,品種不一,有盆栽、明信片或者工藝品,它們在這裏組合成一道美好的風景,好像一個小小的、洋溢著童趣的“跳蚤市場”。在小窗正對的地方便能看到吧台。先點單再入座,是店裏不成文的規矩。吧台上顯眼地擺著一張黑膠老唱片,上麵歪歪扭扭地寫著菜單,大概30種單品,咖啡為主,亦有特製的雞尾酒,價格均不超過30元。點到心儀的飲品之後,也別急著坐下,不然如果坐下了,就很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想起身。這樣,就會錯過吧台左側的書架上的滿滿一牆好書。這些書,大都是張大水多年的珍藏,書的類別也自然隨他的愛好,藝術、建築、城市等相關的類別占了多數。大水好書,隻要客人願意把自己的藏書擺到店裏的書架上,哪怕一本,就能免費在店裏看書。大水認為,一間好的咖啡館,除了要營造出特別的氛圍,還是要有一些實際的東西吸引人。

而這些書,就是來大水的店裏最“實際的東西”。

細心的客人會在二樓的樓梯盡頭發現一個鋪滿白色碎石的隱秘露台。

之所以稱露台“隱秘”,因為它沒有門,隻有推開一扇大窗,才能“鑽”進去。

露台不足10平米,朝北,麵向曇華林背街的大樹、老牆。四周被主人種滿了小花小草,隻留出幾把椅子的空間,供客人坐在這裏喝咖啡、曬太陽,遠離紛擾。黃昏時分景致最佳,夕陽與老巷交相輝映,靜靜等候華燈初上,炊煙四起,隻盼時光停駐。

大水笑言,這是一間撿出來的咖啡館。由於開店之初,他手頭隻攢了不到6萬元錢,要折騰出一個咖啡館,每一筆支出都得精打細算。於是開店之前,張大水每天都會去不遠處的武泰閘舊貨市場“淘寶”。一開始他們隻是“淘”點小玩意兒,舊玩具、老唱片、破水瓶之類,幾塊錢買回家,重新上點顏色,就變成了具有懷舊感的裝飾品。有天他在曇華林散步,看到一位老太太從家裏搬出一組老藥櫃,準備劈了做柴火用,就上前把藥櫃討了過來,把櫃裏的抽屜撤掉,改造成了書架釘在牆上。在這之後,張大水的“淘寶之旅”就好運不斷。一間老歌廳搬家,門口擺著一個木質的吧台,大小正合適咖啡館的格局,張大水看了特別喜歡,找到老板討價還價之後,花了300元錢就把它買回來了,修整之後就成了店裏的吧台;街上有鄰居裝修,拆了幾扇老木門要扔,張大水就把它們領回家,改成了店裏的門窗……雖然可能真的如張大水所說:“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沒太想好這間小咖啡館要有個什麼主題,結果淘到撿到的舊貨多了,倒讓店裏的感覺變得挺一致,還不小心貼合了曇華林老街的氣質。咖啡館就像一株植物,哪個方向的陽光多就往哪個方向長。”但張大水對舊貨魅力的敏感,在《手繪武漢》裏就能看出個大概,他好像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把來自各年代的古舊回憶變成風格統一的藝術品。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選出《手繪武漢》中的精華部分,一筆一筆畫到了內牆、台階上。在手繪牆壁的映襯下,店裏陳列的一切舊貨都顯得合情合理,混搭,而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