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一直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東西。傳說人死之後化為鬼,鬼者,歸也,其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油膏歸於***發歸於草,呼吸之氣化為亡靈而歸於幽冥之間。

鬼,這一子虛烏有卻又無處不在的精神怪物,曆久不衰,經世不滅。談鬼、說鬼、論鬼、寫鬼、信鬼、怕鬼、祭鬼、罵鬼、驅鬼、打鬼、鬥鬼、斬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華獨特的鬼文化。這一點從中國古典文學中就可以看出。

鬼,人所歸為鬼。―― 《說文》

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義》

載鬼一車。――《易·睽》

為鬼為蜮。―― 《詩·小雅·何人斯》

蒼頡作書鬼夜哭。――《淮南子·本經》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楚辭·屈原·國殤》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林覺民《與妻書》

鬼者,老物之精也。――《論衡·訂鬼》

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禮記·祭法》

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館》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毛主席《七律·和郭沫若同誌》

鬼是否真實的存在,沒有人敢絕對的肯定或否定。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人們對將死之人進行了死亡前後的稱重,發現前後相差8克,難道這就是鬼的重量嗎?

古今中外,有無數對鬼的傳說與記載。

1971年8月一個炎照的早上,西班牙南部離柯多瓦市的內爾梅芝村,一個老婦和她的幼孫正在廚房裏閑坐,突然間,小孩子緊張地大叫起來。他看見一個突然出現在粉紅瓷磚上的臉孔,表情無限淒慘。家人趕緊去擦,隻見眼睛越擦越張得大,麵容變得更加淒慘,更令人毛骨悚然。

家人驚慌失措,便把地麵上的瓷磚掀去,改鋪混凝土。但三個星期後,第二個臉孔出現了,而且比第一個更加清晰。後來政府開始調查,當工人們把地麵掘起,才發現地下是一個中世紀的墳場。同時,第三個,第四個臉孔陸續出現。廚房鎖了起來並加了封條,可是四個臉孔在其它地方一樣神秘地出現,其中一個是。隨後,異像消失,其去之突然有如其來。伴隨臉孔的出現,錄音機錄得了人類聽不到的聲音及怪異的語言和悲苦的呻吟,跟地麵鬼臉的痛苦神情正相配合。專家推測這間屋子裏可能曾發生過與中世紀某種巫術有關的悲劇和意外。

另一件有關“鬼魂”的神秘事件發生在英國弗蘭普頓的瑪格麗特·謝裏登家的祖。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她父親是英國陸軍軍官,在德國前線服役,母親把她和哥哥帶到弗蘭普頓宅等候父親的消息。

瑪格麗特後來這樣寫道:到了吃茶點的時候,我下樓到客廳去,在樓梯碰見一個男孩,身穿白色水手服,頭戴圓草帽。他看了我一眼,我也看看他,大家沒說話就走過了。保姆跟我說過多次,不許隨便跟陌生人談話。我猜想他一定是來陪我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