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東北者,得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製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製定“對華政策的根本方針”。會議確定以將“滿蒙”從中國分離出去為根本方針的日本國策,並公開發表了一份《對華政策綱領》。這份文件措辭含蓄隱晦,但其基本內容與精神實質則是“征服滿蒙侵略中國”。
同年7月25日,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呈奏了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即《田中奏折》。全文6706字,分5大章節和1個附件,從軍事行動、經濟、鐵路、金融、機構設置等方方麵麵,對侵略行動作了詳細的安排部署,字字句句無不彰顯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吞中國及整個亞洲的狼子野心。《田中奏折》清晰地勾畫出日本帝國主義推行的“大陸擴張政策”的總路線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按其武力侵占中國東北的既定方針,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當天夜裏10時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數名,向柳條溝(湖)方向走去。河本末守從側麵觀察東北軍北大營兵營,找尋一個距北大營約八百米的地點,而後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裝置在鐵軌旁,點火。10點鍾剛過,轟然一聲爆炸,被炸斷的鐵軌和枕木向四處飛散。
日本關東軍一手炮製了“柳條湖”事件,卻在事後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隨後,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按照既定的軍事部署,派兵攻打駐沈陽北大營的中國東北邊防軍第七旅,挑起侵略戰火。蔣介石曾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北大營的中國軍隊受“不準抵抗”命令的束縛,不予還擊,被動挨打,傷亡很大,忍痛撤離營地。次日上午10時,日軍占領沈陽城。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悲憤交加的東北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鬥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東北人民自發地組織起抗日隊伍。不願做奴隸的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的時刻,紛紛拿起武器,躍馬持槍,殺上戰場。這裏有三五十人結成的零散隊伍,也有六七個人搭幫的“綠林好漢”。他們沒有組建軍隊的經驗,隻是一心抗日,便像土匪那樣給自己的隊伍起了各種各樣的名號。例如,廉品一的部隊稱號“閻王”、祁明山給自己的部隊起名“明山”,還有一些部隊的稱號是“老來好”、“老來紅”、“石中洋”、“助國”、“好友”其中,人數最多的是以黑金河金礦經理宋竹梅為首,由廣大窮苦老百姓組織起來的“紅槍會”。他們用鋤頭、鐵鍬、鐮刀等一些隨手就可以拿到的武器,憑著樸素的民族感情,用封建迷信的辦法,吃符、念咒,高呼口號,奮勇殺敵。
東北人民紛紛拿起刀槍,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先後出現的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與入侵的敵人展開了殊死的鬥爭。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身影,幾乎遍及全東北境內,人數最多時曾達50多萬人。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活動,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誌,並且在全世界人民麵前揭穿了日本帝國主義偽造民意、樹立偽滿傀儡政權的陰謀。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符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維埃政權、紅軍遊擊隊,改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決定,意味著東北的反日遊擊隊組織將向反日武裝統一戰線方向發展,標誌著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遊擊戰爭的新開端。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遊擊隊為骨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各族人民踴躍參加遊擊隊,遺散的自發抗日武裝餘部或紛紛加入遊擊隊,或集合在遊擊隊周圍,接受統一指揮。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又向新的高潮發展。
根據民族危機加深的形勢和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名義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八一宣言》呼籲:無論各黨派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都應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宣言”號召全國各族同胞,組織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糧的出糧,有力的出力,有專門技能的貢獻專門技能”,以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收複失地。“宣言”突出了民族矛盾,重申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誌,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
身處抗日遊擊戰爭前線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著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宣言”為進一步鞏固抗日軍隊的組織,統一抗日軍隊的行動,改革抗日軍隊的建製,廢除抗日軍一切不同的名稱,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遊擊隊一律改為抗日聯軍、抗日遊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年12月,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稱謂——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形成了11個抗日聯軍,共21100人。
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成立之後,在楊靖宇的領導下開始了西征計劃。7月15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師司令部和保衛連在西征回師途中,於本溪縣摩天嶺大榆樹溝伏擊跟蹤追擊的駐連山關日軍守備隊二中隊,擊斃中隊長今田大尉及以下30多名日軍,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1932年,趙尚誌來到東北地區參加義勇軍抗日組織,經過一年的摸索於1933年10月10日在珠河縣三股流建立了珠河東北反日遊擊隊。雖然這支遊擊隊隻有13個人,經過不斷地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整編已有隊伍,於1936年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全軍達到6000人,趙尚誌任軍長。
1936年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向中共滿洲省委傳達了關於撤銷滿洲省委,建立吉東、鬆江、東滿、南滿等四個省委和哈爾濱特委的指示。同年6月18日,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全部結束。在這期間,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中共東南滿、吉東和北滿省委。為適應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需要,東北抗日聯軍各軍按照其活動區域,先後組成3個路軍,劃分為新成立的各省委領導。
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麵對的敵情越來越嚴重,在近3萬日偽軍的圍剿之下,楊靖宇決定開始西征。為了要和熱河方麵之抗日軍打通聯絡,為了避免東北抗聯與國內總抗戰隔絕的現象,同年7月,第一、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抗聯第二路軍,於1936年由抗聯第四、五、七、八4個軍合編組成,周保中擔任總指揮兼政治委員。抗聯第二路軍主要在吉林北部一帶活動,擔負的主要任務是堅持在吉林省東北部山區開展抗日鬥爭。自從改編後,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第二路軍在此地進行大小規模的遊擊戰鬥從沒有停止過。期間,第二路軍曾舉行了越過西老爺嶺的遠征。他們的一部分在五常、舒蘭一帶,進行了長達幾年的抗日鬥爭。
1939年初,為了更好地開展黑龍江抗日遊擊戰爭,中國北滿省委決定將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改編並組成抗聯第三路軍。由鼎鼎大名的張壽篯將軍任總指揮,堅持著該省艱巨的抗戰。
1936年至1937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的年代。東北抗日聯各軍在白山黑水之間所進行的大規模的遊擊戰爭,牽製了日偽軍近40萬,對偽滿洲統治產生嚴重威脅。
抗戰勝利,各逞心機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日本為鞏固其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調集八個師團和數萬偽滿軍、警察部隊,采用“部落集團”與“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對抗日聯軍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抗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戰鬥,戰績卓著,但自身損失也甚為慘重。從1941年起,東北抗聯陸續轉入蘇聯境內,進入整訓時期。
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2個直屬連。同年9月13日,在原東南滿、吉東、北滿等黨組織基礎上,成立了統一的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執行委員會,並千方百計與中共中央取得聯係、聽候指示;百般設法尋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誌的著作;如饑似渴地學習和領會黨中央的指導思想、方針和政策,按照正規軍建設的要求和戰時需要,結合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實際,在蘇軍的幫助下,對指戰員進行係統的現代化軍事訓練,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訓練,為最後勝利進軍東北,光複國土奠定了基礎。
1944年,在中國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上,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進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將日本侵略軍圍困於華北、山東、蘇北、蘇南等幾個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線的狹小地帶,冀熱遼區的部隊挺進到熱河作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並派出遠東軍進入東北戰場。在蘇聯整訓的東北教導旅空降人員和在東北各地堅持遊擊戰爭的部隊,以及執行偵察任務的部隊、抗聯地下工作幹部組織的軍隊,積極配合蘇軍作戰,打擊日本侵略軍。
1945年的7月17日,當和平的曙光剛剛鋪上歐洲大地之時,位於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已經戒備森嚴。英、美、蘇三大國的首腦丘吉爾、杜魯門和斯大林即將在此召開一次意義深遠的國際大會。
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走向尾聲,漫布全球的戰爭陰雲正在緩緩消散。意大利和德國已相繼投降,隻有已遭到重創的日本法西斯仍在負隅頑抗。英、美、蘇三國為了解決德國、歐洲及其他問題,相約在7月17日這一天在波茨坦舉行會議。
由於此次會議涉及到戰後的利益分配,英美兩國與蘇聯之間爭得麵紅耳赤,麵對著剛剛和即將擺脫法西斯控製的廣闊地區,誰都不願在這塊肥肉上少咬一口。會議因雙方的斤斤計較與討價還價一直拖到8月2日才緩緩落下帷幕,成了二戰期間召開時間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三國間的最後一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