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四野傳奇1(1 / 3)

這是一支猛將如雲的隊伍。艱苦卓絕的軍事鬥爭,培養造就了驍勇善戰的一代將才。錦州、長春、天津、衡寶、平津渡江跨海,傑出的將領們導演著一幕幕凱歌高奏的戰爭。

翻開第四野戰軍的戰史,從這支隊伍中湧現出來的英雄,猶如九天銀河,群星燦爛!

炮兵奠基人——朱瑞

朱瑞,1905年生,江蘇宿遷人。192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春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特派員、長江局軍委參謀長兼秘書長。1946年10月起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為人民解放軍炮兵的建設奠定了基礎。1948年10月1日,在遼沈戰役攻克義縣戰鬥中犧牲,時年43歲。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炮兵,就沒有勝利”。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尤其是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中,被譽為“戰爭之神”的人民解放軍炮兵團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說到炮兵,就不能不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同時,朱瑞也是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被譽為“炮兵之父”的朱瑞,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期間就接觸和學習了炮兵知識和技能。1927年秋朱瑞進入了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在那裏,他與“炮兵”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為之後創建人民解放軍炮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9年7月,朱瑞不負眾望,在畢業考試和實際演習中均拔得頭籌,得到了炮兵學校領導給予的特別嘉獎。不久,朱瑞背起行囊,帶著一腔抱負啟程回國。

回國後的朱瑞先後擔任了上海中央軍委參謀、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政委、第五軍團政委、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二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等要職。經過了多次戰火洗禮,朱瑞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同時他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作戰經驗。

中共“七大”召開之時,戰功赫赫的朱瑞被任命為全軍副總參謀長。高官即任,朱瑞卻陷入沉思。他始終認為,隻有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才能保證國家、軍隊和人民的安全。朱瑞看得很清,也看得很遠,他想到:即使步入和平年代,國家也要有一支強有力部隊作為後盾。而這個後盾就是“軍中之神”——炮兵。

中央軍委建立炮校的通知下發後,已經是全軍副總參謀長的朱瑞坐不住了。建立一支優秀的炮兵隊伍一直是朱瑞的夢想,同時也是他的責任。他找到毛澤東,並提出“辭官”。這不是朱瑞的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他堅定地表示:“放棄全軍副總參謀長的職位,為的是建立一個對國家、對全軍都有利的人民軍隊的炮兵。”朱瑞想法得到了毛澤東的讚揚,並且鼓勵他說:“就任炮兵校長的人選非你莫屬。放手做,做一個橋頭堡!”

很快,炮兵學校在延安建立。第一批學員加上總部炮兵團的同誌,一共編成了10個炮兵學員隊,一個工兵科,一個迫擊炮教導隊。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講課時沒有粉筆,朱瑞抓著白土寫字,堅持為學員講課。經過一段時期的教學和訓練,炮兵學校的第一批學員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並成為了人民軍隊中的骨幹力量。

日本投降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解放石家莊時搜集到近10萬發炮彈和火炮50多門。這對於一向“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軍隊來說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收獲了。朱瑞和他的炮兵學校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隨後,朱瑞率延安炮校跟隨大軍出關,準備接收日偽軍遺留下來的炮兵裝備。

在東北局的全力支持下,共產黨第一支炮兵部隊在東北成立了。為了早日完備炮兵體係,朱瑞帶領學員在茫茫的東北雪原上先後搜集日偽軍拋棄的榴彈炮、放射炮、迫擊炮和野戰山炮等700多門,炮彈50餘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輛。萬事俱備,朱瑞迅速投入到組建炮兵部隊的工作中,最終確定了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的雛形,即6個乙種炮團,4個丙種炮團及部分獨立炮兵分隊,共計80個炮兵連。與此同時,朱瑞還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個高炮大隊、兩個坦克隊,成立了修械所。在遼沈戰役打響以前,東北軍區炮校共培養了多達2000餘名優秀的炮兵幹部,保障了各個戰役中的炮兵序列。

為了更好地讓學與用相結合,迅速擴大炮兵隊伍,朱瑞提出“變學校為部隊,拿部隊當學校”的口號,分派500多名炮校幹部進至東北各處部隊進行炮兵訓練。這種方法的實施,在部隊卓有成效,培養出了很多炮兵陣地的精兵強將。朱瑞親自上陣指揮,與軍隊各部協同作戰,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取得了勝利的戰果。直至1948年8月,朱瑞親手建立起的東北炮兵已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兵種,擁有16個團,火炮4700餘門。為了人民軍隊的炮兵事業,朱瑞可謂鞠躬盡瘁。看著自己一手創建的炮兵越發壯大,威震八方,朱瑞仰天長歎“此生足矣”!

遼沈戰役開始後,在後方主持工作的朱瑞主動提出要帶領炮兵到前線去,他懇切地說:“身為炮兵司令員,我應該帶兵戰鬥在第一線。現在後方的供應困難已經解決,是時候到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堅戰中總結作戰經驗了。”朱瑞意誌堅決,誓要參加解放東北的戰役。遼沈戰役的計劃是以步兵主力進攻為首,而炮兵參戰必然要降低“身份”配合協調於步兵的戰略,對於這一點,朱瑞斬釘截鐵地表示:“隻要能讓我上戰場,什麼級別對我來說都不重要!”

就這樣,朱瑞得到了參與遼沈戰役的機會。遼沈戰役,打開通向勝利的通道最為關鍵。而這個通道就是錦州的門戶要地——義縣。這裏是從長春南下的必經之地,如要攻破錦州,使駐守在東北的敵軍成為“甕中之鱉”,必先拿下義縣。

為搶占先機,朱瑞率隊火速趕往義縣。在臨近義縣處的北大淩河畔,一門門大炮依靠柳條、枕木和鐵軌組成的暗橋被送往對岸。守城的敵人發現了炮兵的行動,企圖開炮阻止。一顆顆炮彈打在大淩河中,濺起了數米高的水柱。為了將大炮安全、準確地運抵對岸,朱瑞不顧炮火的襲擊,赤腳站在河中,親自勘察地形,指揮部署。

渡河之後,朱瑞舉起望遠鏡,清楚地看到敵軍是國民黨的精銳之師第93軍整編20師,其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且士兵受到過良好的軍事訓練。除此之外,敵人除在環城的圍牆築造了大大小小的碉堡,拉起了鐵網,還布下了密集的雷區。朱瑞一邊觀察,一邊在心裏盤算,準備給囂張的敵人來個下馬威。

1948年10月1日,遼沈戰役打響。朱瑞親臨陣地,在檢查好火力部署後,準時下達了開炮指令。萬彈齊發,滾滾濃煙從敵人的陣地升騰。接連不斷的炮火按照原定計劃集中在一處,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義縣的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口子。步兵方陣趁勢向敵人發動猛攻,輕鬆穿過被炸毀的城牆,一舉殲滅了守城的敵人,為遼沈戰役打開了勝利通道。

不幸的是,朱瑞為了在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堅戰中總結作戰經驗,為了檢驗炮彈著落點的實際效果,親自走到城牆下檢驗,卻不幸踩中地雷身亡。一代“炮兵之父”就此離去。

朱瑞是解放戰爭中中共犧牲的最高將領,中共中央發出唁電稱:“朱瑞同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建設中功勳卓著,今日犧牲,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巨大損失。”伍修權曾在《懷念朱瑞》中寫道:

也許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有些人特別是年輕的後代們,會對朱瑞這個光輝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在我的心上,在他的許多戰友的心上,在日益強大的中國人民炮兵的艱難創業史和光榮戰鬥史上,以至在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史上,都將永遠銘刻著這個閃閃發光的名字——朱瑞。

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解放軍炮兵部隊的實力得到極大發展,在戰爭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遼沈戰場的錦州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東野攻城部隊僅重炮就投入300多門。據範漢傑後來回憶說,“錦州市內,徹夜火光衝天,爆炸聲不絕於耳”。

1948年,東野獨立炮兵改編為炮兵縱隊,下轄3個炮兵師。東北野戰軍的炮兵縱隊擁有5個重炮團、1個機械化高射炮團、1個重迫擊炮團、一個戰車團。12個野戰縱隊也都有炮兵團,炮兵營。這份實力不論在解放軍的兄弟部隊,就是國民黨軍隊也是無法比擬的。

華北野戰軍也在淮海戰役時擁有兩個炮兵師,更是掌握著射程達13000米的遠程重炮。據淮海戰役的回憶資料記載,華野和中野在進攻被包圍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時,曾調集100多門大炮轟平了國民黨守軍的陣地。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解放軍更是投入了500多門大炮,創造了29個小時破城的戰爭奇跡。

至1949年1月,平津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炮兵和預備炮兵共有50個團,擁有各種火炮2萬餘門。真正成就了“戰爭之神”在解放戰爭中的霸主地位。

智將——劉亞樓

劉亞樓(1911—1965)福建武平人。土地革命時期,任紅4軍第3縱隊8支隊政治委員,第12師35團政委,第11師政委,紅1軍團第2師政委,第1師師長,陝甘支隊第2縱隊副司令員。抗戰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1939年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第四野戰軍14兵團司令員。建國後,曆任空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