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有表麵活性劑的溶液中,膠束、單體與表麵活性劑的表麵單分子層之間相互作用的圖解。
膠束、單體與表麵活性劑的表麵單分子層之間相互作用示意圖膠束是高度的動態聚集。有的資料介紹,膠束形成和解體的半衰期在10-3~1s,而單體在膠束中的停留時間是10-7s。
2.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表麵活性劑因能對兩相界麵性質產生影響,在實際應用中能顯示出各種優異的性能,如乳化、洗滌、分散、濕潤、滲透、起泡、消泡、增溶、去汙、柔軟、抗靜電等。因此,表麵活性劑還可以按照這種功能分類,稱為分散劑、穩定劑、發泡劑等。
1949年,美國學者Griffin W.C.首次提出用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來表示表麵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質。以石蠟HLB=0,油酸HLB=1,油酸鉀HLB=20,十二烷基磺酸鈉HLB=40作為參考標準,用實驗直接或間接測定表麵活性劑的HLB值。HLB範圍為1~40,由小到大親水性增加,一般認為HLB值10以下親油性好,大於10親水性好。不同HLB值的表麵活性劑功能不同,3~6用於水/油(W/O)乳化劑,7~9用於潤濕劑,8~18用於油/水(O/W)乳化劑,12~14用於洗滌劑。
HLB值是親水性(Hydrophilic)和親油性(Lipophilic)的平衡(Balancc)的簡稱。表麵活性劑分子中親水基的強度與親油基的強度之比值,就稱為親水親油平衡值,簡稱HLB值。HLB值決定著表麵活性劑的表麵活性和用途,表麵活性劑在水中的溶解性與HLB有極大的關係。
表麵活性劑的應用性能,取決於分子中親水和親油兩部分的組成和結構,這兩部分的親水和親油能力的不同,就使它的應用範圍和應用性能有一定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