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國爆發了抗日戰爭,受戰局的影響,一直為政府幹差事的吳瀛先生不得不帶領妻兒老小撤離武昌,於是,小學生吳祖強跟隨著父母和家人曆經長途跋涉,一路輾轉來到了大後方重慶。
重慶雖然是大後方,卻也難逃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因此來到重慶的吳瀛先生雖然擔任著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的工作,卻無法給他的妻子和眾多的兒女一個安全穩定的居住環境。這個時期的生活留給小學生吳祖強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為了躲避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一家人經常是大人拖著孩子躲在防空洞裏……
從武昌到重慶,一路顛簸,沿途到處是逃離戰亂、流離失所的中國勞苦大眾,在日本強盜飛機扔下炸彈的火光轟鳴中,防空洞裏擠滿了無助的平民老百姓……剛剛10歲的小學生吳祖強不僅和家人共同經曆了戰爭年代的顛沛流離,更親眼目睹了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老百姓曆經的苦難。他已開始懂得,正是萬惡的戰爭,才使大眾百姓遭受煎熬。這一刻,對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以及熱愛祖國的激情,已開始在小小年紀的吳祖強心中萌生……
與此同時,在戰亂時期來到重慶的吳家大家庭原來一向的家風也在發展變化。隨著吳家孩子的逐漸長大,僅靠景洲先生一個人作為政府文職公務人員的薪水,吳家的經濟支出已是日漸“囊中羞澀”。好在此時吳家年長的幾個孩子已分別有了經濟能力,於是,吳家原來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一貫和睦親密的家風慢慢變成了“大哥大姐負責管理小弟小妹”的“體製”。這無疑使景洲先生養家的經濟重擔減輕了不少,從另一方麵看,也不得不說體現了景洲先生的教子有方和吳氏大家庭的美好家風了。
按照吳家的這個“體製”,大哥吳祖光責無旁貸地承擔了管理六弟祖強的責任。從此,大哥不但帶著上小學的吳祖強同住在一個房間,而且還包攬了祖強在學習、生活方麵的全部開銷。
而這個時候的吳祖光,也已是今非昔比,當年那個聰明過人、有著非凡文學才華的吳家大兒子在中學畢業後,順利考入了中法大學文學係。不想一年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餘上沅力邀吳祖光出任國立劇專校長室秘書。餘上沅先生是中國著名戲劇專家,也是江蘇武進吳家的四姑爺、吳祖光的四姑父。正是這樣的親戚關係,才讓深知吳祖光才華、欣賞他年輕有為的餘上沅校長得以將他的內侄“近水樓台”地挖至門下。
於是,剛剛走進校門不久的大學生吳祖光又走出中法大學奔赴了南京。半年後,抗日戰爭爆發,吳祖光遂與學校內遷來到重慶。到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時間雖然不長,吳祖光卻很快就擔當了國文和中國戲劇史的教學任務,同時他也在這裏結識了同樣擔任教師的中國著名戲劇家曹禺。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有著特殊音樂天賦、又對音樂充滿向往的小學生吳祖強走進了大哥吳祖光那充滿傳奇的文學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