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在演奏風格上達到統一,他們決定在曲調寫作及和聲、配器等處理方麵采用盡量相互適應的辦法來設法予以協調,這樣可以達到主奏樂器琵琶與管弦樂隊共同去尋求一定的蒙古族特色來縮減其間距離的目的。
為了讓協奏曲的音樂更易於聽眾聽懂,他們又從改寫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有著鮮明形象、已為群眾所熟悉的主題歌的曲調片段入手,同時摘用當時已廣泛流傳的內蒙古優秀創作歌曲《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的曲調,作為協奏曲中的重要音樂主題材料。
在作品的結構形式上,他們根據內容需要,試著將常見的無標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寫法結合起來,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和交響樂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以達到協奏曲的所有部分密切聯係、不可分割,又各自承擔不同的表達內容和抒情功能。
完成初稿後,他們即去了內蒙古進行短期生活,並觀摩了內蒙古京劇團創作的革命現代京劇《草原小姐妹》,主要是向京劇的作者和內蒙古的音樂工作者學習。9月,他們終於完成了協奏曲初稿的修改。
整個協奏曲分為引子及不間斷演奏的“草原放牧”、“暴風雪中”、“寒夜行進”、“銘記關懷”及“紅花盛開”五大部分。其中引子首先展現出協奏曲表達內容的背景——朝氣蓬勃的內蒙古大草原,由琵琶奏出作為“草原小姐妹”英雄氣質標誌的音調,其變化貫穿全曲。
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由兩個對比主題的分別呈示和初步展開組成,包括小姐妹歡樂、活潑放牧情景和歌唱、讚頌社會主義新草原的內蒙古民間音樂的短調和長調,分別由琵琶和雙簧管奏出。
第二部分“暴風雪中”的音樂是基於對立矛盾衝突的展開來著重刻畫小姐妹的英雄氣概。為了表現小姐妹與風雪搏鬥的挺拔英姿與堅強意誌,原來歡樂、舞蹈性的主題變奏為大調調式帶有戰鬥性進行曲般的風格。
第三部分“寒夜行進”主要表現的是孩子們在寒夜中艱難行進,用琵琶彈奏出行進的步履聲,在加弱音器演奏的弦樂和音伴奏下,長笛吹出了緩緩的音調,展示出孩子們麵對暴風雪的寒夜時無畏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銘記關懷”以琵琶與大提琴加圓號相呼應演奏的質樸清晰的歌謠式曲調,表現了黨和親人關懷的溫暖。
第五部分“紅花盛開”起著全曲尾聲的作用,開始時用管弦樂隊模仿內蒙古流行的四胡演奏風格以進一步增強主題音樂的蒙古族特色。結束前則改用同名大調變換主題調式和風格,使音樂主題逐步走向輝煌的增長趨勢,以表現少年兒童學習龍梅、玉榮的壯麗前景。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在“草原放牧”和“紅花盛開”兩個部分中,對民族樂器琵琶的演奏,吳祖強與劉德海、王燕樵還進行了大膽改良的嚐試。他們給琵琶彈奏了過去琵琶曲中從沒有,但在協奏曲中常見的和弦分解及音階級進式的快速經過句。這種彈奏對琵琶雖然有些困難,但可以增添些明朗的時代氣息,在我國的琵琶演奏史上也是個出新的手法。這樣看來,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創新,就不隻是“中西結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