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1 / 3)

--------------------------------------------------------------------------------

《莊子·外篇·駢拇第八》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

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駢於足者,

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

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

已!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鍾大呂之聲非乎?而師

曠是已!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

乎?而曾、史是已!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間

,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

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囗(左“

足”右“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

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

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

;枝於手者,囗(左“齒”右“乞”音he2)之則啼。二者或有餘

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

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

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囗(左“口”右“句”)俞仁義,以慰天下之

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

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囗(左“糸

”右“墨”音mo4)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

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

膠漆mo4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

,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故嚐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

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

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

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

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蹠之非乎?

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

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

盜蹠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於五

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

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

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

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

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

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蹠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

餘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

《莊子·外篇·馬蹄第九》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囗(左“齒”右“乞”)草飲

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

,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

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

橛飾之患,而後有鞭囗(上“竹”下“夾”)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

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

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

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

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

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囗(上“薛”下“

足”音xie4)為仁,囗(左“足”右“是”音zhi4)囗(左

足”右“支”音qi3)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

,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囗(左“

王”右“圭”音gui1)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

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夫馬

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踢。馬知已此矣!夫加

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囗(外“門”內“鄄”去“阝”

音yin1)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民能已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囗(左“足”右

“支”)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囗(左“足”右“是”)囗(

左“足”右“支”)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

《莊子·外篇·囗篋第十》

將為囗(左“月”右“去”音quu1)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則必攝緘囗(“騰”字以“糸”代“馬”音teng2),固扃囗

(左“钅”右“鷸”去“鳥”音jue2),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

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teng2扃jue2之不

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嚐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

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

,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裏。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

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嚐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

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

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

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嚐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幹剖,萇弘囗(

“拖”字以“月”代“扌”,音chi3),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

身不免乎戮。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

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

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

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

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穀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

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

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

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

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

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

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

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

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

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囗(左“扌”右“麗”)工囗(左“亻”右“垂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

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

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

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囗(左“亻”

”右“垂”)、離朱者,皆外立其德而囗(左“火”右“龠”音yu

4)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

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

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

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裏之外。則是上

好知之過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

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

羅落囗(上“四”下“且”音jie1)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

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

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

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囗(“恧”字以“大”代“心”音r

uan3)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機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

而悅夫囗囗(左“口”右“享”)之意,囗囗(左“口”右“享”)

已亂天下矣!

--------------------------------------------------------------------------------

《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

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

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

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

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

,中道不成章。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蹠、曾、史之行。

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

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

哉!

而且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亂於

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

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天下將安其性命

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

乃始臠卷囗(左“犭”右“倉”)囊而亂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

之。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

進之,鼓歌以囗(左“亻”右“舞”)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

下。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

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

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

;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

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囗(“跋”字以“月”代“足”音b

a2),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

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囗(“灌”字以“訁”代“氵”音h

uan1)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囗(左“山”右“危”),流共工

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蹠,上

有曾、史,而儒墨畢起。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

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

求竭矣。於是乎斤鋸製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

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囗(左“山”右“甚”音kan1)岩之

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囗(左“足”右“支”)攘臂乎桎梏

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

囗(左“木”右“妾”音jie1)囗(“摺”字以“木”代“扌”

音xi2)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蹠嚆

矢也!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

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

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

:“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

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

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

居三月,複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

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

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

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

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

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

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

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

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

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餘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

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

;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餘將

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遊。雲將

見之,倘然止,贄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

躍不輟,對雲將曰:“遊!”雲將曰:“朕願有問也。”鴻蒙仰而視

雲將曰:“籲!”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

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拊脾雀躍掉頭

曰:“吾弗知!吾弗知!”雲將不得問。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

,而適遭鴻蒙。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

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遊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遊者鞅掌,以觀無妄。朕又何知!”雲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

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願聞一言。”鴻蒙曰

:“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

木,禍及止蟲。意!治人之過也。”雲將曰:“然則吾奈何?”鴻蒙

曰:“意!毒哉!囗囗(左“亻”右上“西”右中“大”右下“已”

音xian1)乎歸矣!”雲將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鴻蒙

曰:“意!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

與物忘,大同乎囗(左“氵”右“幸”音xing4)溟。解心釋神

,莫然無魂。萬物雲雲,各複其根,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

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雲將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

首,起辭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

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

?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

而不見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國僥幸也。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其

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悲

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之謂至

貴。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

下配。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複之,撓撓以遊無端,出入無旁

,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己,惡乎得有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

,事也;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

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

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

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

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

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

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

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

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

焉。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

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

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誌之謂完。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

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

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

狀。”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囗(“瘳”字以“氵”代“疒”音

liao2)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

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

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

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囗(左“口”右“契”音chi

1)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

乃可以得之乎?”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

衣。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

:“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

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

,方且為物囗(左“糸”右“亥”音gai1),方且四顧而物應,

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

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治,亂之率也,北麵之禍也,

南麵之賊也。”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

:“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

:“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

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

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彀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

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

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

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

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

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

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囗囗(左“亻”右“邑”)乎耕而不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

乎大順。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

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

技係,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

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

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

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謂入於天。”

將閭囗(上“艸”下“勉”音mian3)見季徹曰:“魯君謂m

ian3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嚐

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

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

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台多物,

將往投跡者眾。”將閭mian3囗囗(左“虎”右“見”音xi4

)然驚曰:“mian3也囗(“茫”字去“艸”音mang2)若

於夫子之所言矣!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季徹曰:“大聖之治

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誌。若性

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囗(左“

氵”右“幸”)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

井,抱甕而出灌,囗囗(左“扌”右“骨”音gu3)然用力甚多而

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

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

前輕,挈水若抽,數如囗(左“氵”右“失”)湯,其名為槔。”為

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

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

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

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

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

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

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裏而後愈。其弟子曰:“向

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

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複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

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托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

,囗(“茫”字去“艸”)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

人者,非其誌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囗(上

敖”下“言”)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

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於魯,以告

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

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複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

,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

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

乎?願聞聖治。”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

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

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

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

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願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

亡,萬物複情,此之謂混溟。”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後治

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

氏之藥瘍也,禿而施囗(上“髟”下“也”音di2),病而求醫。

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囗(左“火”右“焦”音qiao2)然,

聖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

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

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

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

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謂己道人,則勃

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

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

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

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

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

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裏耳,折楊、皇囗(上“艸”下

誇”音hua1),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

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

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

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

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於溝中之

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

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囗(“悛”字以“凶”代“厶”音z

ong1)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

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囗(左“足”右“支”)

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囗(左“號

號”右“鳥”)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囗(左“扌”右“晉”音jin4)笏紳修以約其外。內

支盈於柴柵,外重囗(左“糸”右“墨”)繳囗囗(左“目”右“完

”)然在囗(左“糸”右“墨”)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

臂曆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

《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

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

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

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

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

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

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

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

明此以北麵,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

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

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

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

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

,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

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

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

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

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

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

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

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

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

;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

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

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

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

末也;鍾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囗(左“糸”右“至

”),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

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

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

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

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

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

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

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

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

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