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現地球的秘密(3 / 3)

1912年6月,魏格納受邀參加法蘭克福地質協會會議,他發表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雖然當時這一學說還不夠成熟,但依舊引起了很多人的驚歎,大家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考量我們生活的星球。

不過,正像很多科學理論在提出的時候都會受到質疑一樣,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也同樣被很多人詬病,有人認為他是在病中糊塗了,所以才會說出這樣不合常理的話,沉重的地殼要想移動,必然會引發劇烈的地震,這可不是小事。然而魏格納卻告訴這些質疑的人:“如果我們將手中的一張報紙撕裂,就會得到兩張不同的紙,它們分別有參差不齊的邊緣,卻可以重新銜接在一起,就連上麵的文字都可以通讀。這就是報紙曾經是一整張的證據,而地殼之上也存在很多類似的證據。”

有人用譏諷的口吻說:“難道地殼之上也寫了文字,告訴你說它們曾經是一個整體嗎?”魏格納並沒有因為質疑者的態度而生氣,他依舊和藹地說:“雖然地殼上不會有文字,但它一樣會留下信息。在巴西我們找到另一種遠古小型爬行動物的化石,它生活在石炭紀到二疊紀之間。而在南非,我們找到了一樣的化石,而它存在的時間也和巴西化石一樣,這算不算一個證據呢?”

說到這裏,魏格納將自己多年來潛心研究收集的資料全都展示了出來,不僅包括山體、地質的證據,還有化石、動物和植物的證據。在英國和德國非常常見的一種蝸牛同樣也可以在北美洲找到,這種移動速度緩慢的小生物想要跨越一個庭院尚且困難,是誰讓它們大麵積地存活於相隔一片海洋的兩塊大陸之上?這個問題無法解答,除非這兩塊大陸原本是相連的,但隨著天長日久的推移,它們被分開了,蝸牛也不得不在相隔萬裏的兩個地方生活了。

讓人們接受一個科學理論,僅有現實的證據是不夠的,魏格納在之後的研究中努力想要挖掘出地殼漂移的原因,卻未能獲得長遠的進展,直到某一天他的同事忽然拿出一張照片對他說:“你還記得我們那次去冰川考察嗎?”當魏格納看到那張冰川照片時,便想起冰山相撞的那一刻。他的腦海中急速跳出一個念頭:也許地殼的移動和冰山的移動有相似的原因。

這個念頭指引著魏格納調整了研究方向,因為冰山是浮於水麵的,它們可以通過水流而移動。地殼卻被地球牢固地抓緊,根本不可能輕易移動。多年的地質研究經驗讓魏格納開始朝著地下尋找答案,終於在次年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完美地解答了地殼漂移的本質原因。

魏格納說:“通過多年的研究,我發現地殼的矽鋁層漂浮在矽鎂層之上,如果遠古的大陸是一個整體,那麼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以及天體引發的海水潮汐力的影響下,它會逐漸破裂,最終裂成不同的幾塊。地殼在矽鎂層上開始分開,並出現漂移,最終慢慢地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的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這一解釋讓當時的科學界無法反駁,魏格納成為真正的“地殼漂移之父”。當人們為他的奇思妙想折服的時候,忍不住會問:“你是怎麼冒出這個念頭的?”而魏格納的回答比他的假說更不可思議,他說:“這一切,都不是我的發現,而是冥冥之中由別人放進我大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