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曆1538年十二月,即崇漢三年臘月,由於大理叛軍四處討伐,原在滁州的延氏聯合各部族,共同抵抗高更的叛軍。而本臥底大理的吳哲,在高更手下憑借赫赫戰功,步步攀升,成了高更手下三員大將之一。
崇漢四年元月初,西梁與大理叛軍高更的部隊結盟,發兵大燕,終於在行動上落實了它同大燕的交惡。
崇漢四年元月中旬,燕皇聽取兵部尚書汪傑之言,決定討伐西梁,重新啟用三王南宮玷以戴罪立功,派大司馬楊朔領軍,九王南宮瑛監軍。大燕軍隊僅是軍隊規模上就比西梁所派軍隊多了四萬之眾,在西梁於大燕邊界程相持之勢,小型交火不斷,但皆未傷及元氣。
崇漢四年四月中旬,西梁大軍突然傾其權利反撲燕軍,大司馬楊朔雖早有準備,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西梁高層秘密向高更借下一小隊人馬,這批人專攻毒蟲猛禽,潛入大燕軍隊之中。大燕士兵臨場衝鋒,還未殺到敵前,便已肝膽俱裂,吐血而亡。大司馬楊朔見勢不對,鳴金收兵,撤回城中,但不過五日,發現軍隊中又有數人得了南理的瘟病,九王南宮瑛見此,立即命大軍在城外分散紮營,逐個排查隔離。待到排查結束,離城最遠的兩千餘兵士已被西梁大軍全部擊殺。
崇漢四年五月,大燕此戰頹勢俱顯,燕皇當機立斷,派戰神七王南宮越領十三萬黑旗軍前去增援,就在七王的軍隊趕往西部戰場的路上,卻收到了燕皇撤兵的旨意。十三萬大軍不得不原地紮營,等待大司馬的軍隊一同歸京。
大司馬一行人還未到,大燕黑旗軍已是流言四起。傳聞此次撤兵不僅是保全實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眾人口耳相傳,眾說紛紜。
有人說西梁大軍瀕臨城下之時,突然出現了一幫一百人左右的棕袍黑馬江湖人士,各個皆為沒落的大燕忠臣子弟,他們出城見西梁士兵便斬,刀刀利落,就那麼一百來人,愣是破了圍城的西梁大軍,竟無一人陣亡,而他們的要求,僅是西梁退回邊界,大燕撤兵歸隊,一切回歸和平。有人說那幫棕袍人軍紀散漫,打架時還不忘於同伴嬉笑怒罵,天生一身好武功,斬了西梁數百人後,在城下大放厥詞,若是大燕不撤軍,就幫著西梁打他們,若是西梁不歸國,就斬到他們人人葬在這戰場之上為止。又有人說那時的情況是這群棕袍人想出大燕,可西梁擋著不讓,所以不得不連斬百人,直到西梁軍中有人出麵談和才坎坎停手。
然,事實的真相隻有當時在場的眾位才知,燕皇自然不會下令將此事昭告天下,對於此次西梁大燕一戰的議論,就成了茫茫曆史中,翻來都令人詫異的一頁,直到後世,仍有不少史學家對此嘖嘖稱奇。
曆史走到這一頁,亂世的苗頭已然顯現。
對戰爭的嗅覺還算靈敏的商賈旅人,自然免不了趨利避害。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大燕和物產豐富的大理成了這些人的選擇。甚至連不少燕北的販運商幫一路趕去大理,官道上車馬絡繹不絕,口音各異。
這些商幫首選大理而去的原因,便是因大理內亂,各個部族城守忙著攏財,城際間的通關手續反倒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