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如何遠離靜脈曲張
為什麼準媽媽容易患上靜脈曲張呢?
妊娠期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增加,而雌激素對血管壁內的平滑肌有舒緩作用,使靜脈壁更加鬆弛而容易發生靜脈曲張。
胎兒和增大的子宮壓迫血管
因懷孕中期子宮增大,壓迫盆腔血管,尤其是壓迫髂外靜脈,從而使得血液由靜脈向心髒的回流過程受到阻礙,因此,往往會出現下肢靜脈曲張膨脹的現象。
家族遺傳或孕期過重^
有家族遺傳傾向,血管先天靜脈瓣膜薄弱而閉鎖不全,或是孕期體重過重等,都是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
準媽媽最關心的莫過於靜脈曲張是否會對胎兒或母體造成影響。根據研究發現,如果母親的血液聚集在腿部而不是流向胎兒,那麼胎兒的血液循環會受到影響。據調查報道,發現長時間站立的準媽媽容易患有靜脈曲張。靜脈曲張
還是引起早產的罪魁禍首之一。對妊娠期靜脈曲張的治療無需大動幹戈而應手術治療。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為主。如果準媽媽並發靜脈曲張,應減輕工作,避免長時間站立,睡眠時抬高下肢,也可以穿彈力襪或使用彈力繃帶,還可按摩小腿。
常用手法有:擠壓小腿。準媽媽在靠背椅上,腿伸直放在矮凳上,丈夫拇指與四指分開放在準媽媽小腿後麵,由足跟向大腿方向按摩擠壓小腿,將血液向心髒方向推進。搓揉小腿,準媽媽坐姿如上,丈夫將兩手分別放在準媽媽小腿兩側,由踝向膝關節搓揉小腿肌肉,幫助靜脈血回流。但由於妊娠的根本因素未解除,隻能減輕症狀而不能徹底消除症狀。有外陰靜脈曲張的準媽媽,如果分娩時需做會陰切開術,醫生會避開病變部位,以防損傷血管,造成失血。
30%-50%的孕期靜脈曲張在分娩後不會自行緩解,且下次懷孕時又會再度複發,甚至導致中年時期的嚴重靜脈曲張症,因此平時的保健相當重要。希望準媽媽們能照顧好自己的雙腿,度過一個快樂無憂的妊娠期!
給準媽媽的建議
準媽媽應當注意適當休息。
躺在床上的時候可以用枕頭把下11肢墊高些,這樣做有利於血液的回流。
呼喚胎教法
胎兒5個月感受器初具功能,在子宮內能接受到外界剌激,均能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儲存於大腦之中。實踐證明,父母親經常呼喚胎兒,進行語言交流,能促進胎兒出生的語言及智能發育。
卡爾·威特說道:“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出生之前直到五六歲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同孩子的智力共同開始。”
據國外神經學專家研究,胎兒從第五周之後形成神經細胞,因此父母親希望寶寶有什麼樣的智力,希望能夠在有利的條件下增進遺傳中大腦潛力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先設計的,其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胎教。
5個月的時候胎兒已經具有辨別各種聲音並能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父母就應該抓住這一時機經常對胎兒進行呼喚訓練,也可以說是“對話”。孩子出生就會馬上識別出父母的聲音,這不但對年輕父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而且,對你的孩子來說剛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時,如果能聽到一個他所熟悉的聲音,對他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和快樂。同時消除了由於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帶給他心理上的緊張與不安。而且通過父母親充滿愛意的呼喚與談話,給予胎兒良性的刺激,這能夠豐富胎兒的精神世界,開發他的智力。
撫摩胎教法
根據國外的研究,嬰兒如果很少被觸摸、愛撫,很容易出現心理疾患,並且生長、發育遲緩。所以,如果從胎兒期便經常充滿愛意地觸摸、按摩嬰兒,將能有效促進嬰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和迅速的反應能力。
撫摩胎教法,是通過準爸爸準媽媽輕輕拍撫肚皮或聆聽肚皮裏的聲音等親密動作,達到準爸爸、準媽媽和胎兒三方互動與情感交流。因為,準媽媽對胎兒的拍撫,不僅能傳達她對胎兒的關愛,還能使準媽媽本身處在一種身心放鬆的狀態,達到安撫胎兒與舒緩母親情緒的雙重功效。撫摩訓練是胎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經常撫摩自己的腹部,可以激發胎兒的運動積極性。
通常在懷孕第4個月時,就能明顯感覺到胎動,而到了懷孕的第6個月,胎兒踢腳、翻跟頭、扭轉身體的動作要明顯頻繁地多,因此,這時正是實施“撫摩胎教法”的最佳時機。胎教時,準爸爸、準媽媽可以手輕輕地,充滿愛意地撫摩肚皮,讓胎兒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另外,可選一處安靜場所,采取一種最舒服的姿勢,每天花10分鍾,不聽音樂,不說話,集中精力用手撫摩和寶寶進行獨特的情感交流。這項工作也可以由寶寶的父親協助完成,準媽媽躺在床上,準爸爸對胎兒的撫觸,可以讓胎兒提前感受家的溫暖。
如果感覺到胎兒用腳踢你的肚子,你可以輕輕拍打被踢的部位作為回應,然後等待他的下一次。一般在1-2分鍾過後,胎兒會再踢幾下,這時你再輕拍幾下。如果拍的部位改變了,胎兒下次踢的部位,也可能會向你新拍的部位踢過去。當然,你變換拍腹的部位,離原來胎動的部位不要太遠。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試用。你不妨平躺在床上,全身盡量放鬆,在腹部鬆弛的情況下,用一個手指頭輕輕按下再抬起,來回撫摩胎兒。胎兒受壓後出現蠕動,這是對母親愛撫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胎教時,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要充滿愛意的撫摩,而不是拍打或按壓,另外,千萬不要經常性地在情緒不佳時進行胎教。
在妊娠20周後,就可以進行撫摩胎教了,注意與胎動出現的時間吻合,並注意胎兒的反應類型和反應速度。如果胎兒對撫摩的刺激不高興,就會用力掙脫或者用蹬腿來反應。這時,父母應該停止撫摩。如果胎兒受到撫摩後,過了一會兒才以輕輕的蠕動作出反應,這種情況可繼續撫摩。
撫摩從胎兒頭部開始,然後沿背部到臀部至肢體,動作要輕柔。每晚臨睡前進行,每次撫摩以5-10分鍾為宜。撫摩可與胎動及語言胎教結合進行,有很多準媽媽可能找不準胎兒身體的具體位置,這時候準媽媽也可以不用考慮撫摩的順序。
經過這種訓練的胎兒出生後,能比較早些站立和行走。但是,如果準媽媽已經出現了早期子宮收縮的征兆時,就不要進行撫摩訓練了。
營養師建議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經常表現出沒有胃口、不喜歡吃東西、吐奶、消化吸收不良,或在寶寶稍大一點開始進食副食品時,即出現明顯偏食的現象,追溯既往,則發現其母親在懷孕時的飲食狀況往往也是胃口不好、偏食,或是吃飯的過程緊張匆忙,常被外界幹擾打斷。或者是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由此可見,母親的不良飲食習慣對胎兒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為了以後少為寶寶的飲食問題操心,應該培養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
要做到規律飲食
即三餐定時、定量、定點。最理想的吃飯時間為早餐7-8點,午餐12點,晚餐6-7點,吃飯時間最好控製在30-60分鍾。進食的過程要從容,心情要愉快。三餐都不宜被忽略或合並。尤其是早餐,而且份量要足夠,每餐各占一天所需熱量的1/3,或呈倒金字塔型一一早餐豐富、午餐適中、晚餐量少。吃飯的時候最好固定在一個氣氛和諧溫馨的地點。盡量不被外界幹擾而影響或打斷用餐。
營養要均衡而多變
身體所需的營養盡量由食物中獲得。不同的食物所含的營養素是不一樣的,目前仍有許多營養素尚未被發現。所以建議準媽媽多變化食物的種類,每天可吃2-5種不同的食物,營養才易充足。補充營養要科學、合理,不要認為多多益善,拚命地補充營養,這樣會造成孕婦發胖,不利於孕婦的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