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準媽媽的小藥箱
懷孕期間生病是很讓準媽媽們頭疼的事。許多準媽媽總覺得是藥三分毒,什麼藥都不敢吃,寧可自己忍受病痛折磨,實在受不了就采用自己認為比較安全的中藥。但是在懷孕期間生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絕對不吃或者濫用中藥都是誤區。
現在不少準媽媽寧可自己吃苦,也不願藥物傷害胎兒,甚至連醫生指導下的服藥也不敢。其實有病不治對自身和胎兒同樣可能帶來傷害。隻要堅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用藥,不僅能確保準媽媽和胎兒的安全,還能減少胎兒感染某些疾病的機會。
補血藥
妊娠時,準媽媽的血容量增加,對鐵的需要量相應增加,單靠每日的飲食補充是不夠的,應添加常規補鐵劑,如硫酸亞鐵0.3克,每日1-3次口服,以防貧血。
助消化藥
多數準媽媽早期常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可服酵母片或多酶片2-3片,每日3次。也可服健脾胃的中藥,如大山楂丸、加味保和丸。
防治痔瘡的藥
妊娠後期,腹壓增加及子宮增大壓迫和影響靜脈回流,則痔靜脈易趨曲張,因而加重痔瘡的發生和發展,症狀明顯。加之妊娠期常有便秘,尤其習慣性便秘者更為加重,甚至影響休息和睡眠。所以必要時可服用緩瀉劑軟化大便,可選用乳果糖、甘油。局部熱水洗滌後敷鞣酸軟膏。此方麵中藥一般性較涼,不宜選用。
市麵上常見的痔瘡膏,一般由麝香、牛黃、珍珠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的作用,但因為有些痔瘡膏中的麝香具有活血散結、止疼和催生下胎的作用,藥理研究表明麝香對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準媽媽使用後容易誘發流產或早產。因此為了寶寶的健康,準媽媽們如果得了痔瘡,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藥物後,應找醫生根據自己的妊娠時間、用藥量及用藥時間長短,結合自己的年齡及胎次等問題綜合考慮是否要終止妊娠。
補鈣藥
準媽媽在整個懷孕期間需要40克鈣,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懷孕後3個月內積聚的。這3個月內每天需要補鈣1.2克。牛奶中鈣的含量豐富,1千克牛奶中含鈣1.2克。發達國家中人們以牛奶為主食,準媽媽基本不缺鈣。我國女性如每天能吃250-500克牛奶,攝入的鈣量是不足的。
但是準媽媽用藥也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服用任何藥物需遵醫囑。
2.能少用的藥物絕不多用;可用可不用的,則不要用。
3.必須用藥時,則盡可能選用對胎兒無損害或影響小的藥物。如因治療需要而必須較長期服用某種可致畸的藥物,則應終止妊娠。
4.根據治療效果,盡量縮短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5.服用藥物時,注意包裝上的準媽媽慎用、忌用、禁用字樣。
6.準媽媽誤服致畸或可能致畸的妊娠紋。
妊娠紋是懷孕準媽媽在分娩後腹部出現的一種條索狀瘢痕性皮膚損害,使原來非常漂亮的腹部呈現出一種鬆樹皮狀外觀,非常影響腹部的美觀,尤其是對於那些身材比較好、喜歡穿“肚皮裝”的女士來說,這種妊娠紋實在是不雅觀。
妊娠紋是懷孕期間出現的紫色或是粉紅色的條紋,一般出現在下腹部、大腿、臀部或胸部,根據統計,70%-90%的準媽媽在首次懷孕時,會出現妊娠紋,讓愛美的女性懊惱不已。並不是每一位準媽媽都會有妊娠紋,而紋路的深淺或分布範圍,也會因個人的體質、遺傳性、體重增加的程度等而有所不同。
出現妊娠紋的原因
隨著胎兒的成長、羊水的增加,準媽媽的子宮也會逐漸地膨大。當腹部在快速膨脹的情形下,超過肚皮肌膚的伸張度,就會導致皮下組織所富含的纖維組織及膠原蛋白纖維,因經不起擴張而斷裂,產生妊娠紋。
其他原因如:懷孕期間激素改變,或是體重增加速度太快,也會導致準媽媽妊娠紋上身。
因為腹圍在妊娠期間,膨脹的比率最大,因此,妊娠紋的形成部位,以腹部最多,其他較常見的地方,則有乳房周圍、大腿內側及臀部。
這些地方因為組織擴張程度較大,而造成妊娠紋。它的分布往往由身體的中央向外放射,呈平行狀或放射狀。為了不讓美麗打折,提供一些方法,以預防妊娠紋上身。
妊娠紋的預防措施
第一次出現的妊娠紋,是紫紅色、或葡萄色的紋路,到分娩後的2-3個月,就會逐漸淡化成銀白色。一旦妊娠紋形成,它的痕跡是不會消失的,不過,準媽媽千萬別因此而覺得氣餒,主動積極地預防,是有機會預防妊娠紋產生的。
控製體重
保持正常的體重增加。營養的攝入隻要能滿足寶寶的營養就可以,營養過多會導致寶寶發育太快,使腹部彈性纖維斷裂,產生妊娠紋。懷孕期間的體重控製在如下範圍,就會有效防止和減輕妊娠紋。
勤加按摩
從在身體較易出現妊娠紋的部位勤加按摩擦拭,可以保濕、滋潤肌膚,減少脹大、幹癢的感覺,使皮膚的延展性變大,還可以趁機跟腹中寶寶交流情感。記住!按摩最好持續到產後3個月,效果會更好。
使用專業的去妊娠紋產品
這個將是最能有效消減妊娠紋的方法了。有條件的準媽媽可以購買適合自己的去妊娠紋霜。
從懷孕初期到產後1個月,每天早晚取適量抗妊娠紋霜塗於腹部、髖部、大腿根部和乳房部位,並用手做圓形按摩,使乳液完全被皮膚吸收,可減少皮膚的張力,增加皮膚表層和真皮層的彈性,讓容易產生妊娠紋的皮膚較為舒展,可減少妊娠紋的出現。
使用純度較高的橄欖油
一些準媽媽使用這樣的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減妊娠紋的產生。
均衡攝取營養
因為糖類與澱粉類是能量的來源,在攝取時,盡量遵守適量均衡的原則,一旦攝取過量,會轉變成油脂或脂肪;並注意蛋白質的充足攝取,讓胎兒也能健康地成長。如果擔心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話,其實準媽媽還可以補充複合維生素。
懷孕期間盡量多變換姿勢
不要久臥、久站或久坐,尤其是還在上班的準媽媽要每隔1個小時站起來走動走動,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妊娠紋的過早產生。
胎教進行時
還有3個多月,準媽媽就可以見到親愛的寶寶了。當然要加倍珍惜這如履薄冰的日子,體驗著準媽媽與胎兒的幸福與快樂!
準媽媽和小寶寶的對話
當胎兒的感官有了初步的發展,後接受的東西都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貯存在大腦中。研究表明,與胎兒進行語言交流,能夠促進其出生後的語言乃至智力的發展。
胎兒聽覺器官發育,在六個半月時發育成熟,其結構基本上和出生時相同。隻有中耳的鼓室與乳突部分,在出生前鼓室內僅有極小量的空氣和乳突的氣化尚未完成。直到出生時隨著哭叫與呼吸,空氣經由咽鼓管進入鼓室,鼓室的氣化才完全完成。
另外,胎兒在宮內時,中耳內充滿中胚層的膠狀物。所以,胎兒從妊娠26周開始,耳就已經可以接收聲波了,還能將聲波的機械振動能轉換為神經衝動的能力。
這一點與正常人的功能相同。但是,這時胎兒的耳又有與正常人的功能不盡相同之處,即胎兒的耳朵對聲波的傳導以骨傳導為主。胎兒的神經發育,從胎兒幾個月開始,一直延續到2-3歲,許多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神經纖維其外周有由磷脂構成的髓鞘才逐漸長出和完善起來。對神經纖維來說,髓鞘除保證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速度,同時還有絕緣作用,使傳導的興奮不至互相幹擾。
對胎兒日常性語言的誘導比較簡單,通常可以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對胎兒進行講述。胎兒一般來說比較喜歡這種形式,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輕鬆搖晃動作來表示他的滿意心情。胎兒特別喜歡父親低沉、寬厚的聲音。每次和胎兒的對話時間不要太長,內容簡捷,輕鬆、愉快、豐富多彩。有的內容可以重複的講,諸如“寶寶,真乖!”“爸爸在和你說活”“聽見爸爸的聲音嗎?”等。
西方一些國家的胎教學校為胎兒設有語言訓練課,據說,凡是受過美國凡德卡胎教學校語言訓練的胎兒,在出生時大腦中約記有50個單詞,所以有些胎兒生後兩周就說:“哦哦”、“爸爸”等,這說明用父母充滿愛的講話聲刺激胎兒的聽覺和語言中樞神經,可使胎兒的語言中樞神經、大腦發育得早,發育得快,發育得好。凡德卡的兒子經胎教,出生後4個月就能講簡單的話,4歲就能講英語、西班牙語,而且懂得照顧自己。
語言剌激是聽覺訓練的一個主要內容,尤其是父親的對話很容易透入宮內,每天屋子安靜的時候,準媽媽覺出胎動較活躍的時刻可以向胎兒對話,對話的內容要簡單。
在與胎兒進行對話時可以給胎兒起個乳名,一直用這個乳名呼喚他,他會感到親切,並有安全感,對於將來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很有利的。胎兒時期活動較強的小寶貝,出生6個月後,要比活動較差的小寶貝動作發育快。他們在出生後,在站立、爬行、行走等運動方麵的能力,要比一般的嬰兒超前發育,手腳較靈活,步履也更穩健。
給準媽媽的建議
父母經常與胎兒對話,能促進其出生以後的語言及智力方麵的良好發育。如果先天不給胎兒的大腦輸入優良的信息,盡管性能再好,也隻會是一部沒有儲存軟件的“電腦”,胎兒會感到空虛的。
父母與胎兒講話,不僅能夠增加夫妻間的恩愛,共同享受天倫之樂,還能將父母的愛傳達到胎兒那裏,這對於胎兒的情感發育也具有莫大的好處。
語言胎教的題材很多,父母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識作為話題,也可以與數胎動結合進行,還可以由父親擬定語言胎教的常規內容進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