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那一排排低著腦袋,正在專心致誌的在題海中尋找著自己人生的方向的同學,這一刻常建的心裏卻是思緒萬千。
要說清河中學,它也是有自己的輝煌光的,學校建於1949年,可以說是和中國同歲了。然而它的名氣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所默默無聞的,畢竟它也隻是一個在貧窮地方上小城市的鄉村中學而已,也沒有教出幾個象錢學森,華羅庚這樣國內外知名的人物出來。
在1999年以前,學校考取縣一中的人數每年最多隻有一個人,有時候甚至是沒有,總是靠每年的兩、三個上一中的指標度日。可在2000年中考,也就是我這一屆是卻它最為輝煌的的時候。在青陽一中每年隻招取前二百五十名的情況下,學校在全市三十多所中學的競爭下,有十五人直接考上市一中,與以前簡直是天壤之別,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學校因為這件事在市裏也變得很有名氣,老師們一個個走出去那是滿麵春光,容光煥發,變得很有底氣。校長更是因為這件事,被領導表揚工作認真,態度積極,成績出色,直接被吊到市裏工作去了。至於當年的高三各班的老師則成了搶手的貨色,家長們是爭相恐後的把自己的往他們的手裏塞,好像隻要把孩子交給他,那麼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會考上市一中,然後是上一批大學。
要知道在1999年,也就是去年,學校也就隻有一個人考上一中而已,再加上兩個指標,一共也才三個人而已,而2000年我們這一屆最後共有十八人到市一中去上學去了。
成績相當的喜人,在全市23鄉鎮那是排在第一的。當然了,這個成績是絕對比不上市裏麵的直屬中學的,畢竟試卷的出題人是直接從市裏麵直屬中學選取的,在中考這方麵,鄉中學考不贏市直屬中學也是情有可原可。相對而言,鄉裏的中學取得的成績更加靠譜,更真實。
至今記得學校當時在校門口是又寫大字報,又掛宣邊標語的,然後又是搞了個宣傳講座,甚至還放了很多鞭炮來慶祝。搞得好不熱鬧!
至於常建,他當然是不在那些人當中,雖然當時考取了清河鄉中學第一名,也是整個青陽市的第一名,至於原因,是他接受不了自己變得殘廢了的事實,這個打擊對自己實在太大了,你可以說常建是人生中的一個懦夫,因為他逃避了。
宣傳的成績也是喜人的,當年開學,學校得人數一下子由1300增長2500,其中光初一就有15人,初二600人,初三400人,附近鄉鎮的孩子父母在聽說了清河中學中考的佳績後,都把孩子往清河中學送,記得2000上半年初一也就開了6個班,每個班還不到80人,下半年就急劇增長到了十幾個班,二年級和三年級強一點,也就隻轉來了一部分學生,可就是這樣也搞得學校一下子教師資源緊張,出現了一個老師同時為二個甚至三個班級代課的現象。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為什麼初三的學生數量比初一、初二少這麼多呢?因為許多讀書讀不下去得人,在初三這一年就走了,出去打工各自奔前程去了。用他們的話說,反正到時給點錢拿畢業證就行了,何必在這裏浪費時間和精力,過這無趣而又枯燥的生活呢?有這個多餘的一年時間,說不定我已經賺了好幾萬了。
可惜的是到2008年,清河中學竟然沒有一人考上全市前三百名。
因為母親去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能夠考上十一中,然後再考上一個好的一批大學,最好是清華北大之類的。因為母親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己的分數夠去上清華北大的標準,可是在分數出來前填報誌願的時候,母親估分估得太低了,結果是本來可以上清華北大的母親,不得不去上一所普通的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