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發現第四紀冰川(2 / 2)

“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

為了讓人們接受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事實,李四光繼續找尋更多的冰川遺跡,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翻山越嶺、不辭辛苦,踏遍了太行山、九華山、天目山、廬山等地。在1933年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上,李四光以《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為題做了學術演講,他不僅指出了廬山存在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還斷定中國的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穀冰川,並為此劃分為三次冰期,還要求中外地質學者到廬山進行實地考察、驗證。

可是,盡管大量的事實擺在眼前,但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我國科學家低人一等,它仍然是不能夠被很多外國著名學者認同。“廬山辯論”仍然沒有改變“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的論斷。

後來,有一位外國科學家悄悄地跟李四光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這些遺跡是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為冰川遺跡了。”這令本就沒有放棄的李四光更有信心和勇氣了。於是,他又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考察、研究,他行走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又發現了更多的有力證據,因而又寫出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還拍出了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這次,他的研究終於引起了一部分中外學者的關注,就連德國得過地質學教授菲斯曼到黃山考察後也讚歎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

李四光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外國學者的公開認同,他欣喜不已,但是高興的同時,他更知道僅僅這些還不夠,於是他加緊了對第四紀冰川的考察、研究工作。這次,他竟然將家搬到了廬山,不僅如此,他還在論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白石陳列館”,以便更深入的進行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工作。經過他的不懈努力,1937年終於寫成了《冰期之廬山》,文中他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文字論述、照片等內容,使“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論斷得到了最全麵的闡述。隻可惜,這本書因為抗戰爆發又延期出版了10年之久。

但是,這仍然對推翻外國人的錯誤結論和建設中國底下水文和構造研究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推動作用。

雖然,李四光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論斷有力且正確,第四紀冰川對全球生物環境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下的中國科學家仍然對此不持認同態度。然而,李四光毫不氣餒,也毫不理會一些外國學者蔑視、民族歧視的眼神,而是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始終致力於“讓事實說話”,所以,他最終取得了這麼重大的成績,不僅讓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事實被世界公認,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科學家的地位,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質地水文和構造事業的進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