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尋找石油,奔波勞苦不言累(1 / 2)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達了北京。此時的他已經60歲,然而,在他的眼中,他的新生活才剛剛鋪展開。回到祖國後,李四光認真地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定期用辯證唯物主義來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積極輸入新鮮的思想血液,以便更適應新中國新時期的工作、時代特點。同時,他也忘我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地質工作中,發現油田就是其中一件不可不提的大成績。最終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百廢待興,亟待石油

“中國是個缺乏石油資源的國家。”

“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需要礦產資源急缺,放眼中國,你看到的不是機動車而是冒著濃濃青煙的公共汽車,那是因為中國缺少石油,公共汽車的燃料隻能夠以煤炭代替;人均擁有的鋼材連打一把菜刀都不夠;連小小的圖釘都得依賴進口;街上跑著的汽車沒有一輛是中國自己製造的。

1949年,全中國原油產量隻有12萬噸,鋼產量僅僅15萬噸,這與亟待發展的新中國格格不入。

方興未艾、內憂外患,這一切都因為中國經濟建設遭遇困難,這些困難也都指向一點——中國石油匱乏。是真的匱乏嗎?早在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花巨資也沒有在中國收獲多少石油,而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在對中國地質進行調查後也得出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而且還有外國專家斷定中國缺乏石油,揚言說:隻有西部有,其他地方絕對沒有;此外,中國人還沒有幾個人知道中國石油真實的狀況,就連毛主席和周總理也不能夠確定。

當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回到祖國後,他斷然否定了這個“事實”。麵對毛主席對中國貧油的擔憂,李四光隻微笑著搖了搖頭,他對毛主席說:“沒有那個必要,咱們國家的石油產量是非常豐富的。”

李四光這樣堅定的回答,並不是隨口說說而已,而是有著充分理由的,因為在他眼中,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外國人的結論也並不能夠絕對說明問題,最重要的是他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已經預感到中國底下滾滾石油的存在。經過他的研究,很快就發現了新華夏構造體係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石油)”。接著,他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為新中國找尋石油的大業中去了,不辭勞苦地工作著。

致力石油,不辭勞苦

“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道兩湖地區……都可以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