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翟延舉心中,雖然自己得獎了,但是她更喜歡人們還稱她為“農民”,更喜歡人們還隻把她看作農民。就像她所說的那樣:“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一個看到農民可以豐收就感到開心的農民,是一個最懂得農民心聲的農民。”
育種,靠農民精神
“作為一個農民科研工作者,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翟延舉,沒有讀過大學,沒有進行過專門的農業學習,但是她卻有農民一樣的精神,她堅持、她付出、她摸索。
回到家鄉務農後,翟延舉並沒有停止對知識的渴求和學習,她在幹農活中積極地發現,在實驗站中積極學習,在育種的過程中用心探索,業餘時間,她還參加了農廣校的學習教育,進行了山東農業大學的函授學習。
翟延舉認為,雖然是農民,但也必須要用科學的理論來進行指導,必須用農民精神支撐自己的學習和科研。翟延舉也是這樣做的,除了用農民精神來不斷加強、彌補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麵的欠缺,更會在育種的時候發揚農民不屈不撓、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性。
海南育種試驗田,濕熱、偏僻、蚊蟲,翟延舉沒有怕。早上濕濕的露水中,有她察看的身影;中午酷熱的太陽下,有她辛勞的身影;晚上蚊蟲叮咬下,有她思考的身影。而翟延舉卻說:“作為農民科研工作者,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行。”
海南玉米育種工作,必須得長時間呆在試驗田裏,而且不管什麼條件都得如此,但是翟延舉沒有怕。一、二月份,海南酷熱難耐,但是這正是玉米授粉的關鍵時期;中午時間,烈日高照,人們都在家中休息了,但你依然會看到翟延舉工作的背影,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觀察玉米生長的絕佳時間;每時每天每年,酷熱烈陽下,你都會看到翟延舉,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觀察種子發育、成長的好時機。對於這些,翟延舉說:“我是農民,陽光充足的時候,都呆在地裏。”
育種是一項艱辛的過程,除了要忍受酷熱,還必須得能夠承受長期野外勞作的考驗,但是,翟延舉沒有怕。為了培育出優良的玉米種子,翟延舉日複一日地在玉米地裏麵堅守,套袋再套袋,記錄再記錄,日日月月她都進行著這些枯燥的觀察實驗、數據記錄的工作。若是特殊時期,翟延舉還會一天24小時都守在試驗田裏,在地裏吃,在地裏住,一天又一天,不分晝夜,直到這個階段結束。但是,翟延舉卻說:“這樣艱苦的生活,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是很難忍受的。”
豐收,來自農民的期盼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我最快樂的事是看到糧食增收豐產,農民增加了效益。”
因為育出品質極高的玉米良種,翟延舉豐收了國家最高科學獎。對此,她卻說:“我是一個農民,最了解農民的期盼,就是地裏能有個好收成。”
在翟延舉心中,得到這個獎並不是她最高興的事情,她最想要的榮譽是農民從心底裏誇獎種子好。
在翟延舉心中,她不知道怎麼回答溫家寶總理的誇獎,不知道怎麼回答記者的提問,但是她卻懂得怎樣講解農民關於種子的期盼,她卻懂得如何滔滔不絕道來玉米種子的培育。她沒有念過大學,但是現在她手下卻有2個博士研究生和3個本科生,但是她也沒有炫耀和擺架子。在她心中,一定要愛護有學問的人,她不舍得讓他們做太辛苦的工作,比如說下地勞作。對她來說,她太需要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加入她的團隊,太需要真正的科研技術指導他們的公司進行育種、研發。有人問她,是不是為了技術保密。翟延舉愣了一下,說:“我太需要這些有學曆的高級技術人才了,所以我格外尊重他們的意願。”接著,她又說:“恐怕這是我的農民意識在作祟。”是的,剛開始的時候,翟延舉的團隊中,沒有一個擁有高級技術的人員,就像她所說的那樣:“就是高中生,都不願意到我這裏來。”
是的,翟延舉太需要這些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了,因為她想要培育出更多優良的種子,因為她懂得農民多麼需要“豐收”,因為她懂得國家和社會太需要糧食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翟延舉說,她是農民;翟延舉說,她最喜歡人們將她隻看作一個農民,就像她所說過的那樣:“我的知識麵很窄,很多知識都是靠在實踐中摸索積累的,不成體係,根本當不得‘科學家’這樣一個稱號。”就像她所說過的那樣:“走下領獎台,我隻感覺自己實現了一個農民很多年來的一個夢想。”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時刻刻將自己看作農民,時時刻刻做著自認為隻有農民才應該做的事情,時時刻刻關心著農民所關心的“豐收”的人,經過自己二十年如一日艱苦的奮鬥終於實現“豐收”了,而且,還將繼續“豐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