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向廣大幹部群眾闡釋全民閱讀工作的重要性,總結回顧湖南開展“三湘讀書月”活動的基本做法,展望湖湘閱讀的美好未來,省新聞出版局圍繞“湖湘文化之湖南閱讀”、“閱讀的發展曆程與多樣化明天”、“推動全民閱讀的創新嚐試”等主題,組織有關專家、學者、作家編寫了《湖南與閱讀》一書。

自古以來,湖湘兒女不僅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曆史典籍,而且留下了知書達理、熱愛讀書的優秀傳統。比如曾國藩就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其中有“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等句,讀來發人深省。湖南的先賢們正是通過閱讀和學習來繼承前人經驗,豐富自己知識,服務當時社會的。

“三湘讀書月”活動是當今湖湘大地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愛讀書、讀好書、讀以致用氛圍的核心載體。自200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兩辦發文將每年11月定為“三湘讀書月”以來,從第一屆到第四屆,從湘江到澧水,從湘東到湘西,從書目推薦、讀書報告、圖書漂流、捐書贈書,到演講朗誦、學習講座、心得交流、親子共讀,越來越多的湖湘學子、企業職工、機關幹部、退休職工開始守候書香,品讀經典,其聲勢之大,甚至超出了湖南一域。此外,為深入持久地推動“三湘讀書月”活動,我省還進行了一些較為積極的嚐試,比如提出“市州城市閱讀指數”指標體係、推進《湖南省促進全民閱讀辦法》立法工作等。這些做法在地方省市尚屬首次,盡管可能存在不盡完善之處,但從推動全國範圍的全民閱讀工作來說,還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本書所記錄的,除國內外的全民閱讀基本規律與基本情況外,便是我省“三湘讀書月”活動的新辦法、新成效。其文觀點準確、說理透徹,文風清新、可讀性強。本書的成功出版,對進一步熟悉全民閱讀發展趨勢,進一步找出推動“三湘讀書月”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因為時間較緊等原因,書中的錯誤和遺漏在所難免,望得到專家和讀者的指正,以便再版時改進。

如今,全省上下肩負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兩型”社會的新使命、新任務,這更需要我們大力弘揚湖湘優良讀書傳統,深入開展好全民閱讀活動。但我們深知,閱讀來自每個人的行動。全民閱讀水平的提高,當然也來自每一位社會公民的積極參與。因此,誠摯歡迎讀者朋友們在享受閱讀快樂的同時,積極為提高我省“三湘讀書月”活動水平建言獻策。

何謂湖湘文化?似乎並無定論。綜合眾多專家的研究,概而言之: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係的曆史文化形態。它不是一種學派,而是長期以來在湖南地域範圍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地域文化。

說到湖湘文化,不妨先來說說湖南人引以為傲的嶽麓山。嶽麓山位於省會長沙湘江西岸,雖不算太高,但奇珍幽美並具。明代吳道行有《嶽麓山水記》,篇末盛讚曰:“嶽麓之勝,甲湖湘而光古今也。然而嶽麓之傳自書院,其重以朱張,況乎禹碑蝌蚪,千秋欣慕,遞漢、晉、唐、宋以迄於今,帝子名賢,禪宗羽客,風韻如斯。夫豈非山川奇異,足暢胸襟而開清曠之致也。”嶽麓山實在不是一座凡山,它既有自然的大美,又有文化的內涵;它博大精深,神秘莫測;它兼容並蓄,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之大成。它是真正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山腳下,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嶽麓書院;山中間,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麓山寺;山頂上,有“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的雲麓宮。對嶽麓書院深有研究的江堤先生曾在《山間庭院》一書中寫道:“湖湘文化自周敦頤始,才有殺傷力。由周敦頤所建立的‘心性義理’體係,首次將湖湘文化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從而出現與理學糾纏發展的格局……在嶽麓書院創立之前的數百年,佛教已經傳入中土並在嶽麓山安家落戶。一些佛教徒為了解決佛性問題,開始借用子思和孟子的心性術語,超脫儒學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而賦予‘心性義理’以本體上的意義。”可以說,周敦頤的學術研究其思想的根源是受到了佛學啟示的。“另一方麵,在嶽麓書院創立之前,道教已先於儒教抵達嶽麓山,周敦頤吸收了陳摶的道教係統《太極圖》,以《周易》的‘太極’範疇為主體,雜糅道教的無極、無欲、主靜等概念重新描繪了《太極圖》,並作《太極圖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極富哲學思想色彩、結構精密嚴謹的宇宙生存圖式和人類生成圖式,從而解決了儒道之間的矛盾,從客觀上促進了嶽麓山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為湖湘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的學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